付勝南 陳東瓊
2025年01月14日08:38 來源:經濟日報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如今,百姓對食物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轉變。多措並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應的客觀要求,也是更高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食物消費和營養健康需求的重要舉措。
從資源條件看,我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潛力巨大。我國有40多億畝林地、近40億畝草地及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農業生產資源。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能確保糧食穩定供應,還能極大地豐富食物種類,滿足居民的膳食需求。按照“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比如,福建在持續推進茶葉、蔬菜、水果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同時,還依山而居開發“森林糧庫”,傍水而棲打造“藍色糧倉”,依托技術發展設施農業,極大豐富了居民的“菜籃子”“糧袋子”“果盤子”,推動食物供給從單一生產向多元並行轉變。
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建設,始終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大農業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國務院辦公廳2024年印發的《關於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提出,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有效促進食物新品種、新領域、新技術開發。這既有利於優化糧食生產結構,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也有助於滿足居民多樣化的膳食需要,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實保障。
不過,農業生產資源有限、農產品技術含量欠缺、深加工程度不足、貿易國際化靈活度欠佳等問題,仍是制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構建的短板。因此,要綜合考慮食物來源、科學技術、產業鏈建設、糧食安全等方面因素,優化農業供給結構,確保多元化食物供給。
拓展食物來源渠道,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在鞏固提升產能、夯實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穩妥開發森林食物資源,大力發展飼草產業,增加草食畜產品供給,加快發展深遠海養殖,科學開發江河湖海食物資源,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拓展食物開發新空間,培育發展生物農業,開拓新型食品資源,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開發利用食用菌食品,貫徹落實大食物觀。
增強科學技術創新,提升食物開發質量和效益。要加強食物開發基礎研究,盡快突破微生物組學、大數據、食物營養品質智能評價等前沿技術。加快育種創新,培育高產優質抗逆新品種。構建食物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引導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建設食物開發創新平台,研發推廣新技術新裝備。
優化全產業鏈建設,提升食物開發價值鏈。提升食物加工流通產業水平,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品冷鏈配送”等業態模式。推進食物產業集聚發展,培育特色產業集群,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食物質量安全水平,健全農產品標准化體系,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推進國際貿易靈活化,增強供應鏈穩定性。農產品國際貿易具有復雜性,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採取更加多元的貿易策略,積極拓展農產品貿易伙伴,拓寬國際農產品進口渠道,以減少對單一進口來源的依賴,保障國內市場農產品供應穩定,有效化解國際市場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