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成
2025年01月09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隨著數字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文化傳承與創新迎來了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歷史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新征程上,應堅持以數字化賦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保護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大文化力量。
1.數字化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通過數字化賦能,能夠實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路徑的轉型升級,以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有力夯實文化根基,推動文化創新,弘揚文化價值。
保護文化根脈。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的智慧凝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后代,必須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筑牢文物安全底線。但受時間推移、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等因素影響,一些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留存困難的問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風險問題。數字化賦能為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從重點保護向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持,有助於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以及文化延續性,進而有效延長歷史文化遺產的“生命周期”,確保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得以傳承和延續。
激發文化活力。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其中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不可估量,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在對待歷史文化遺產上,保護與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不能把它們對立起來,而應不斷開拓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新路子。數字化技術的蓬勃發展,搭建了歷史文化遺產研究新平台、開啟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路徑、塑造了歷史文化遺產體驗的新形式和新產業,使歷史文化遺產能夠融合更多時代元素,實現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交融,進而更好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增強文化自信。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以及時代價值,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深厚滋養。推進數字化賦能,能夠更好呈現歷史文化遺產的本真面貌和豐富內涵,展示和傳播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價值。例如,借助數字科技,可以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跨界融合,助力研究者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能借助大數據分析揭示歷史文化遺產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懷,更好發揮歷史文化遺產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不斷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2.數字技術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數字技術具有虛擬性、開放性、便捷性、可視性等鮮明特性,能夠帶來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並為新時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新契機。概括而言,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數字技術具有以下顯著優勢。
超越時空界限,留存歷史記憶。數字技術具有超越時空的特性,使得歷史文化遺產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數字形態永久保存和廣泛傳播。在時間維度上,數字技術解決了信息隨時間消逝而產生損耗的問題,通過數字化採集和存儲,文化遺產的信息可以被永久保存,降低了因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等因素導致的滅失風險。在空間維度上,數字技術擺脫了地理位置對信息傳播范圍的局限,讓歷史文化遺產在世界范圍內得以更加便捷和高效傳播,有助於向世界各國展示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在數字化傳播中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永久性保存和持續性利用。
創新展示方式,提升文化體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數字技術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再現,以鮮活生動的應用場景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合理適度利用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途徑。例如,通過建設虛擬博物館、線上展覽館,打破傳統展示方式的局限,使歷史文化遺產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在交互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身臨其境領略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從而增強文化體驗感和認同感。
助力文化遺產的保護、修復與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運用先進技術加強文物保護和研究”。數字技術具有強大的數據採集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為修復或復原歷史文化遺產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通過圖像處理等數字技術,能夠對受損的文物、古跡等進行修復和還原,盡可能恢復其歷史原貌,重新煥發昔日光彩。數字化賦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建立可復制、可搜索、安全可靠的歷史文化遺產數據庫,有助於實現數字文化治理協同高效,降低歷史文化遺產管理成本。此外,數字技術還可以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通過信息傳感、大數據分析等數字化手段,以非破壞性方式獲取歷史文化遺產實時信息,做到提前發現潛在風險、及時採取保護措施。
3.數字化賦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路徑
新征程上全方位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等工作要求,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獨特優勢,讓人們通過文化遺產承載的歷史信息,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
堅持保護第一與合理利用相結合。保護第一與合理利用是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原則要求,推進數字化賦能必須堅持保護第一與合理利用相結合,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持續閃耀光芒。一方面,堅持保護第一。運用物聯網、智能傳感等數字技術實時監測歷史文化遺產保存環境的濕度、溫度、光照、有害氣體濃度等,構建起嚴密的歷史文化遺產監測體系,精准預警潛在風險,避免歷史文化遺產受損。同時,對各類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可視化建模,把實物形態轉化為數字形態,建設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是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內在要求。應當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數字技術了解受眾的需求和期望,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內涵的基礎上將傳統元素巧妙融入現代產品設計、影視創作、動漫游戲等領域,打造出有特色、有品位、有價值的文創產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統籌做好虛擬拓展與實體固本。虛擬拓展與實體固本是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關鍵舉措,新征程上強化數字化賦能應堅持虛擬拓展與實體固本相結合,實現線上與線下相貫通,虛擬與實體雙軌並行,共同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取得新成就。一方面,虛擬拓展有效拓寬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播半徑。可以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通過構建虛擬博物館、數字文物庫,打破文化遺產保護的時空局限,讓人們可以隨時“穿越時空”,沉浸式觀賞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文化瑰寶,在全新的數字環境中感受歷史文化遺產的內在魅力。另一方面,實體固本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根基。應強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保護,運用數字化測繪、紅外線成像等先進技術支持傳統手工藝人進行實地精准修復,同時優化實體展示空間,提升觀眾的實地參觀體驗,讓受眾在近距離接觸歷史文化遺產中增強文化認同。
在提升科技感知的同時開展好人文詮釋工作。強化數字化賦能應以技術之精准守護人文之厚重,讓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文明進程的生動講述者。一方面,數字化提升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精准感知能力。例如,運用高分辨率的三維重建技術、無損檢測手段等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做“高精度體檢”,能夠精准捕捉歷史文化遺產的內在結構、物理形態、材質特性,甚至微觀層面的分子結構變化,確保對歷史文化遺產有精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厚重的人文精神。在強化技術賦能的同時加強人文研究,就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背后的歷史脈絡、文化寓意以及多重價值,准確提煉並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更好體現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鼓勵優秀人才從事歷史文化遺產研究工作特別是冷門絕學的研究工作,為他們開展研究、學習深造、研究交流搭建更好平台,同時大力推進數字化創新人才培養,為強化科技賦能、實現科技理性與人文價值的深度交融提供人才支撐。
(作者:蔡文成,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