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
2024年12月25日08:54 來源:經濟日報
物流聯接生產和消費、內貿和外貿,是實體經濟的“筋絡”。中辦國辦印發的《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從全局和戰略高度確定了降低物流成本“路線圖”,“構建現代物流與生產力布局協同發展新模式”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生產力布局是社會生產在一定空間范圍的分布與配置,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生產系統的功能發揮和資源配置效率。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加速演變的新形勢,我國生產力布局的優化,不再局限於能源、冶金、化工、機械裝備等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經濟部門,保障國家戰略安全的高科技產業與保障民生安全的相關產業也被納入相關范疇。移動互聯網、工業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廣泛應用到傳統制造業領域,在增加產業布局靈活性、復雜性和集約性的同時,也對縮短供應鏈空間距離、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物流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制度性成本較高、物流標准化建設相對滯后、物流要素資源整合不足,阻礙了效率,抬升了成本。在行動方案中,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加強各類交通運輸方式在重要節點上的高效銜接、支持相關城市探索“產業集群+物流樞紐”協同發展模式、依托現有國家物流樞紐建設若干國家物流樞紐經濟區等舉措,正是有的放矢,指向“盡可能以較少的物流費用支出,實現盡可能多的經濟產出”的目標。
我國幅員遼闊,產業和資源分布不均衡,把這些舉措落實落細,還必須因地制宜,統籌考慮產業基礎和物流需求潛力並綜合施策。從全國來看,已經發布的6批151個國家物流樞紐具備一定基礎,而如何從構建物流樞紐躍升為發展樞紐經濟,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亟需破解的實踐課題。
樞紐經濟要以城市為載體,以物流樞紐為基礎設施,以供應鏈服務為手段,發揮集聚優勢形成規模經濟。這需要完善物流網絡,增強物流樞紐對各類資源要素的匯聚集聚和吸附承載能力,促進流經樞紐的資源要素轉化為所在地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統籌樞紐周邊地區更新改造和規劃建設,拓展實體產業發展空間,引導物流、制造、商貿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城市還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形成產業聯動融合更緊密、輻射帶動能力更突出、發展特色更鮮明的樞紐經濟功能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