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東
2024年12月24日08:19 來源:光明日報
【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對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引。
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根本原則
理論來源於實踐,而實踐既包括當下的,也包括歷史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產和交換的每個個別發展階段的特殊規律,而且隻有在完成這種研究以后,它才能確立為數不多的、適用於生產一般和交換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學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歷史性特征。堅持以“兩個結合”推進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建構,體現了對經濟學發展規律和基本特征的深刻把握。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標注了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邏輯起點。當代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經濟改革發展實踐,並且隨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的展開,又涌現出大量亟待回答的新的經濟實踐課題,其中蘊含巨大的經濟理論創新空間。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具體實際,建構具有主體性、自主性、原創性的經濟學概念、命題、理論、方法等,形成具有解釋力、指導力、預測力的經濟學知識體系,不斷回應新時代新征程新實踐提出的新課題新任務新挑戰,為推進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提供體系化、學理化支撐。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前提是深刻把握堅守魂脈和根脈的重大關系。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經濟思想精華融會貫通,運用新視角、新思路、新方法、新工具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經濟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提供豐沛思想資源與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來,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取得豐碩成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有力推動了經濟學科的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在推進“兩個結合”中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
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需要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一樣,經濟科學的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在堅持“兩個結合”中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重要抓手。
不斷推進經濟學學科體系建設和創新。學科是知識分類的產物,是專門知識的集成。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一個基本指向,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涌現出的典型經濟事實進行梳理、提煉,對其中的重要理念、思想、觀點、經驗等進行學科化整合,不斷推進學科設置與調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經濟學學科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加強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等理論經濟學科和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等應用經濟學科的一流學科建設,著眼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人文經濟學等交叉學科、新興學科,推進經濟學學科體系建設。
不斷推進經濟學學術體系建設和創新。學術體系是知識系統化、組織化的表現形式,是知識體系邏輯性和科學性的內在支撐。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必須提升學術體系的建設能力和水平,推動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研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提煉形成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意義的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系統化學說等,以專業化、學理化、體系化的方式,對經濟學的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進行創新,把“四個自信”體現到經濟學學術體系的構建中。
不斷推進經濟學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話語體系是體現、表達、傳播知識體系的方式載體和橋梁紐帶,有其特定的思想指向和價值取向。推進經濟學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需要在堅持“兩個結合”中不斷推動經濟話語的學理化研究和闡釋,夯實經濟理論創新的深厚文化底蘊,推動學術話語大眾化。比如“小康社會”概念的提出和發展,就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經濟思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其以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
統籌各方力量協同推進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建構
經濟學知識體系是長期發展演變所形成的經濟思想觀念和經濟理論成果的集中體現,其在不同國家的建構水平反映了該國經濟學科的發展水平和學術生態。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是一項涵蓋多方面、多領域、多環節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各方力量協同推進,著力建設和筑牢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體系。其中,人才體系、教材體系和國際傳播體系至關重要。
充分發揮好“五路大軍”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黨校(行政學院)、部隊院校、科研院所、黨政部門研究機構的經濟學研究人員,是參與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有生力量。其中,高校是“五路大軍”的主力軍,應引導廣大高校經濟學研究人員以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經濟理論和實踐問題,揭示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提煉可實証、可拓展、可推廣的規范性經濟理論體系和研究范式,進一步豐富人類經濟學知識體系。
整體性推進我國的經濟學教材體系建設。教材是知識體系的載體,是知識傳承的基石。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具有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在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重點教材建設的過程中,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經濟學系列教材,形成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求,符合黨和國家對經濟學人才培養基本要求,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蘊含中華民族價值觀念和中華文明人文精神,反映中國經濟發展偉大成就和理論創新成果,薈萃人類經濟學知識積累和知識創新成果的中國經濟學教材體系。
搭建更有效力的學術傳播體系。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是知識創新、知識分享、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智化學術資源平台,以國際通行的學術范式展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提煉的標識性經濟概念,主動推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學術成果。積極主辦和參與國際性經濟學會議,聚焦中國經濟改革和世界經濟發展議題,提出中國觀點、發出中國倡議、給出中國方案,增強中國思想、中國學術、中國理論的說服力傳播力影響力,助力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在同世界經濟學知識體系的交流互鑒中煥發新的生機。
(作者:陳旭東,系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