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巋
2024年12月24日08:17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視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誰掌握了先進生產力,誰就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據領先地位。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在催生新質生產力的諸因素中,科技創新是起主導作用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從內容看包括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新工藝的採用等,從發展環境和條件看則包括營造適應科技創新的產業形態和制度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營造和形成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選擇適合自身條件的科技創新路徑。科技創新包括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到技術推廣運用各種模式和過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現在科技創新上也要因地制宜。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不同,科技創新的路徑也是不同的。有的地方和單位可以重點加強原創性、顛覆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承擔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任務,有的地方和單位可以重點進行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運用,有的地方和單位則可以綜合運用各種模式,開展包括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和技術推廣運用的各層次的創新。科技創新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既要積極推進,也要防止不顧自身條件一哄而上、急於求成,違背科技創新規律。各地在推進科技創新過程中,要根據自身特點,尊重市場和產業規律,科學制定科技創新規劃,對本地區科技創新的重點方向和路徑進行安排。
打造有利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科技創新業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圍繞整個產業鏈開展科技創新提升勞動生產率的過程。因此,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是構筑科技創新生態的重要途徑。在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大與小、公與私、新興與傳統、存量與增量的關系。在支持大型企業、國有企業發展的同時,要維護好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生長著捕捉各種經濟機會的觸角,並且關系著創新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尤其要重視並發揮好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作用,為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在融資、人才和稅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保障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合法權益,織密織細產業鏈、創新鏈的“毛細血管”。存量產業和傳統產業,既可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能成為新的增量。因此,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要加強產業鏈梳理,堅持先立后破,由市場力量選擇和推動傳統產業和存量產業通過科技創新向價值鏈高端轉型升級,避免過於激進的產業引導政策對傳統產業和存量產業造成誤傷。通過培養發展不同規模、所有制和產業形態的創新主體,構筑起有利於科技創新的鏈條化的生態系統。
創設適宜科技創新的良好制度環境。科技創新是一種智力活動,激發和釋放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科技創新的根本,也是政府科技政策的核心。第一,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發揮好人才作用決定著科技創新的成敗。要賦予科研機構和人才更大的科研自主權,減少對科技人才時間和研究項目不適當的干預和錯配,為科技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更好物質和制度條件。第二,充分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作用。當前,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很多重大技術創新都來自創新企業。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第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制度創新,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建設科技創新平台,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提供高水平科技基礎設施。破除企業新產品運用的體制機制障礙,積極為新技術提供應用場景。改善硬件和軟件條件,提高政府服務質量和效率,打造吸引國內外人才集聚的適宜城市環境。
(作者:謝志巋,系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