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2024年12月23日08:23 來源:經濟日報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糧食安全是國家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底氣所在,是當前我國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必須牢牢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重要農副產品供應充足。
今年我國克服氣候變化等不利因素,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動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糧食總產量首次超過1.4萬億斤,再創歷史新高,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穩健。但是隨著全球極端氣候頻發、國際政治環境動蕩等外部沖擊加劇,國際糧食供應鏈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為此,我們必須於安思危、於治憂亂,以更加堅定的戰略定力、戰略自信和戰略決心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
第一,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糧食市場有其特殊性,糧食生產的周期性、戰略性等特點決定了糧食安全不能完全依賴市場。一方面,應充分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糧食領域市場化改革,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到糧食經濟的良性競爭中。要激發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靈活運用金融工具確保種糧農戶應對外部風險。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調控工作,利用好二次分配保障種糧農戶的經濟利益,同時充分發揮政策性糧食收購逆周期調節作用,確保糧食市場保持供應充足、運行平穩的良好態勢,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糧食經濟秩序。
第二,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我國全年糧食消費總量在1.66萬億斤左右,較目前1.4萬億斤的總產量仍有上億噸的缺口,糧食產銷在全國范圍內仍然處於產不足需的狀態。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膳食結構的優化,肉蛋奶以及水產品等食物需求仍將保持增長,飼料糧供應壓力日益增加。飼料糧關乎我國城鄉居民的蛋白供給,一旦出現缺口將嚴重影響國家整體糧食安全。隨著當前國際供應鏈不穩定因素的進一步增加,應當抓好糧食供需的總要求,確保糧食產量和儲備都在安全線以上。
第三,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新質生產力賦能國家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是實現藏糧於技戰略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增至2023年的63.2%,實現大突破大跨越。但從目前看,小農戶佔據多數仍舊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未來在糧食生產領域的新舊動能轉化中,應當注重這一基本國情,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一手抓農業前沿科技領域突破,提升種業技術水平,促進糧食生產向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一手抓小農戶融入農業新質生產力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提升小農戶自身能力素養,加快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
第四,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我國糧食損失浪費嚴重,據估計,我國每年糧食儲藏、運輸、加工環節損失量在700億斤以上,糧食全產業鏈總損耗率約為12%。糧食安全不僅需要重視糧食生產中的增量,也要統籌管理好糧食存量,做好節糧減損,避免糧食浪費。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提出必須“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要實施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切實降低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損失率和食品損耗浪費。繼續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大力發展社會化、專業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使小農戶在糧食清理、干燥、儲存、加工、銷售等過程中享受現代技術和市場體系的服務,幫助農戶減損增收,降低農戶儲糧損失率。
第五,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當前,我國糧食生產核心問題在於結構性矛盾,階段性供過於求與供給不足並存,要在確保糧食生產總量穩定的同時也要加快糧食產業升級轉型,使糧食產品供給向著多元全面、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目標前進,逐步提高糧食產品的質量安全標准。不斷推動糧食產品品牌建設,推動地方特色糧油食品產業化,培育新產業新業態,開辟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樹立大食物觀,將糧食安全的范圍擴大到肉類、蔬菜、水產等各類食物,滿足消費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升級的需要。
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僅是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攜手應對全球飢餓問題的應有之義。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解決好吃飯問題,成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