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彭建強

2024年12月17日08:27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科學指引。必須緊緊圍繞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聚焦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夯實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支撐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解決好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創新,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直接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進度和質量成色。農民是鄉村全面振興的主力軍和受益者,確保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賡續傳承優秀農耕文明,繁榮興盛新時代鄉村文化,有助於進一步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底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倡導綠色低碳的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能夠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穩住農業基本盤,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更好夯實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

受制於人均資源不足、底子薄、歷史欠賬較多等原因,“三農”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仍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於城市,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差距依然較大。新征程上,必須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擺在重要位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弱項,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鄉村振興首先要靠產業,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要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延伸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強化科技支撐、厚植鄉村生態底色,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筑牢農業發展根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並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好保障糧食安全。

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依托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培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提升農產品流通業,加強農產品產后分級、包裝、營銷,促進產銷有效銜接。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依托鄉村獨特資源優勢,打造農耕體驗、研學科普、文旅文創等項目。推動農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積極拓展智慧農業、定制農業、共享農業等新業態。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要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等領域,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各級各類優勢科研資源,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要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發展節水旱作農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加強天然林保護修復、草原休養生息。著力治理生態環境方面的突出問題,推進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地下水保護與超採治理。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對於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新需求、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由表及裡、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提升鄉村建設水平。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庄布局,增強鄉村規劃引領效能。加快推進養老、教育、醫療、托幼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著力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完善農民參與和長效管護機制。

完善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抓好黨建促鄉村振興,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推動治理、服務重心下移和鄉鎮賦權擴能,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推進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踐。加強法治鄉村建設,加快建設平安鄉村。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農村現代化,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結合起來,同農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理念結合起來,弘揚敦親睦鄰、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風。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基層文化產品供給和陣地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繁榮發展鄉村文化。

促進農民富裕富足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關系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要兜住兜准兜牢農村民生底線,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好生活。

提高農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底線任務。要落實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把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推動各類資源、幫扶措施向促進產業發展和擴大就業聚焦聚力,促進脫貧地區經濟加快發展、脫貧群眾收入快速增長,著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工就業,挖掘經營增收和務工增收潛力。強化產業發展聯農帶農,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涉農企業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挂鉤機制,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鼓勵以出租、合作開發等多種方式盤活利用農村資源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拓展現代化發展空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縣試點,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各類耕地佔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把城鄉關系處理好,一體設計、一並推進。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梯度配置縣鄉村公共資源,推動建立健全縣域內城鄉一體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政策體系,加快推進縣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護一體化。

(作者系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