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峰
2024年12月17日08:22 來源:光明日報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科學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創造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和有效路徑,形成了豐富、全面、系統的改革方法論。特別是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講求科學方法,明確提出要處理好四對關系。這為新征程上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推動改革行穩致遠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指導、重要的實踐指南。
1.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改革和法治的辯証關系,是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實踐表明,改革和法治是“破”與“立”、“變”與“定”的辯証統一,法治的實現離不開改革的推動,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治國憑圭臬,安邦靠准繩。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必須以法為綱,循法而治,更好發揮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鞏固改革成果中的積極作用。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完善改革決策、規范改革行為、推動改革進程、鞏固改革成果。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凡屬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時,同步考慮改革涉及的立法問題,及時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議。對實踐証明已比較成熟的改革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應盡快上升為法律。對還沒有完全形成一致意見的重要立法事項,加快推動和協調。對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既不允許隨意突破法律紅線,也不能簡單以現行法律沒有依據為由遲滯改革。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應及時修改或廢止。
堅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歷史任務,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當前,解決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領域突出問題,根本途徑在於改革。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進一步深化法治領域改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推進立法改革,要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願、得到人民擁護。推進執法改革,重點解決執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推進司法改革,堅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堅持符合國情和遵循司法規律相結合,加快構建權責一致的司法權運行新機制。推進全民守法工作,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讓法治成為全民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2.堅持破和立的辯証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破和立的辯証統一,破立並舉、先立后破,該立的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在立的基礎上及時破,在破立統一中實現改革蹄疾步穩。”這一重要論述揭示了“破”與“立”的辯証關系,蘊含著革故鼎新的發展之道,是對改革規律和改革方略的深刻洞察。
破立並舉、先立后破,是矛盾規律的創造性運用。矛盾規律亦稱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証法的實質與核心。“破”,體現的是矛盾的斗爭性要求,就是革除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把思想認識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使思想和實踐相一致。“立”,體現的是矛盾的統一性要求,就是聚焦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改革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破是手段,立是目的,破立並舉、先立后破、敢破善立,才能確保改革穩妥有序推進。
破立並舉、先立后破,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這也是我們黨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論,是我們創造和續寫“兩個奇跡”的重要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出台的每一項改革舉措,都體現了破立結合、先立后破的改革辯証法。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推動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推動我國改革開放邁上新台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破立並舉、先立后破,才能持續鍛造“中國之制”新優勢、開啟“中國之治”新境界。
堅持破立統一,蹄疾步穩推進改革。首先,堅守重大原則。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則的。破不是改弦更張,立也不是另起爐灶,破和立都要守住方向、守住原則、守住立場、守住命脈。其次,堅持人民至上。瞄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讓“立”的成果得到群眾擁護,讓“破”的成效為群眾稱快。最后,抓住主要矛盾。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協同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改革,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在破與立中協同發展形成改革合力。
3.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改革越深入,對開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開放水平越高,對改革的促進作用就越大。
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深化改革為擴大開放提供制度保障,改革到位了,開放能力才更強,開放空間才更大。擴大開放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動力,開放擴大了,改革動力才更足,改革效果才更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隻有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協調互促,才能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開辟新空間。
下大力氣全面推進深層次改革。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諸多突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關鍵處落子,在深層次突破,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上推動解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奔著現實問題去、針對突出問題改,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部署改革任務,構筑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圖。把這些改革舉措落實好,就能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形成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新優勢。
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指出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深化外貿、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就是要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准、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這是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當然也是更大難度的開放。開放水平越高,對改革的促進作用就越大。面向未來,以高水平開放促改革,以深層次改革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實現制度型開放水平全面提升。
4.處理好部署和落實的關系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部署和落實有機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構成完整的工作鏈條。當前,改革正在縱深推進,每前進一步都不容易。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部署和改革落實的協調統一,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的關系,把改革部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
周密設計改革方案。《決定》作出的改革部署是戰略性、前瞻性、方向性的,把藍圖轉變成可操作、可執行的“施工圖”,需要制定周密可行的改革方案。應從全局出發想問題,從實際出發作決策,把基層情況搞清楚,將群眾需求弄明白,確定好改革重點、路徑、次序、方法,使改革更加精准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確保改革決策部署見到實效。
注重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改革步入深水區,單一性的改革越來越少,迫切需要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相互補充、協同發力。隻有加強改革舉措的耦合性協調性,提升彈性韌勁,才能增強改革合力。各項改革舉措的出台必須緊緊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個中心任務,瞄准“七個聚焦”的主攻方向和具體目標,確保不變形、不走樣。將系統觀念貫穿改革方案,注重改革政策舉措的關聯性、協同性、配套性。
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改革要重謀劃,更要抓落實。健全工作責任制,結合實際抓好改革任務實化細化,把目標分解到部門、具體到項目、落實到崗位、量化到個人,做到人人負責、科學合理、行之有效。強化抓落實的推進措施,把改革措施和成效作為干部考核重要內容,引導干部抓改革、促改革。完善改革督察制度,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查,做到改革推進到哪裡、督察就跟進到哪裡,以強有力的措施推動改革任務落實。隻要全黨求真務實抓落實、敢做善為抓落實,就能把改革部署的“大寫意”轉化為“工筆畫”“施工圖”,讓更多更好的改革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作者:李立峰,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教育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