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2024年12月13日08:44 來源:學習時報
實踐是理論的源頭活水,任何科學的理論都離不開實踐的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積極推動文化建設,倡導推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重視新聞輿論工作、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等一系列文化建設實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積累了豐富素材、提供了思想基礎,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一脈相承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辯証統一。福建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孕育地、重要形成地和重要實踐地,展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鮮明的實踐品格,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生動體現。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扎根中國大地的實踐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立足福建獨特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資源,注重從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中凝練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價值導向、精神氣質。
賡續文脈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花大力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注重保護好文物古跡、歷史街區、歷史建筑等物質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推動文物保護工作,並由此衍生了惠及長遠的“四個一”機制——成立一個文物局、一支考古隊、增加文物部門一顆“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繕經費100萬元,為今天的三坊七巷保護及福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樹立起四梁八柱。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的一系列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理念、進行的一系列開創性探索實踐,為福建保存了極其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激勵了福建人民像愛惜生命一樣守護好歷史文化遺產,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情懷和戰略眼光。
銘記歷史傳承弘揚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創造的、蘊含豐富紅色資源與厚重文化內涵的文化,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生動展現了我們黨的理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先后19次到閩西,其中7次到古田、3次到才溪,看望慰問老紅軍和革命“五老”人員,瞻仰革命遺址、追尋革命足跡。對紅色遺存的挖掘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投入了特殊的感情,關心支持閩東革命紀念館建設,專門聽取紀念館建設、陳列等工作匯報,要求“充分利用閩東革命紀念館這塊陣地,廣泛開展老區傳統教育”,“要把紅土地的革命精神歸納概括,要通過弘揚這種精神,凝聚人心,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年的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的具體結合,是用大無畏的不怕犧牲的精神去變革舊體制、舊社會”。革命精神是一種優勢,要使它成為我們的精神力量。革命文化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初心使命的精神品質,與偉大建黨精神的提出一脈相承,並在黨的建設和黨領導的創造性實踐中豐富發展,具有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精神境界。
守正創新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重視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要求“各藝術門類都要大力提高藝術生產力”,不僅注重數量,也要講究質量,“爭取多出力作、佳作、大作、杰作”。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傾力支持下,包括文學、音樂、影視、歌舞、曲藝、書畫等創作迎來繁榮時期,為福建文化影響力輻射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汲取時代豐富營養推出符合群眾需求的作品,培育德藝雙馨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這些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文化事業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思想,在后來的實踐中不斷豐富,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七個著力”重大要求的提出奠定了基礎,體現了“七個著力”的強烈實踐特征和現實針對性。
習近平文化思想福建探索體現世界眼光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不僅注重提煉和展示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和時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標識,而且積極推動多元文明交流互鑒、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從文化文明角度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展現了海納百川、胸懷天下的國際視野和世界格局。
推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世界文化多樣化發展的大趨勢,加強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積極協調推動鼓浪嶼、武夷山、土樓以及泉州史跡等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以開放的姿態、寬廣的胸懷廣泛參與、推動世界文明交流對話,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對待文化發展問題,他強調不能局於一國、限於一域,要切實處理好傳承與創新、民族性與世界性、歷史性與現實性的關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坐標之中,賦予其滿足人民需求、適應社會發展、推動民族進步的生動內涵,才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
倡導不同文明包容共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主張“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重視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實現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諧發展。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閩東畬族博物館落成,畬族歌舞團順利發展,畬族語言、歌謠、服飾等優秀文化得以很好的繼承﹔高度重視海絲文化的傳播,重視發揮民間渠道作用,展示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魅力與力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注重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倡導推動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含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朱子文化遺跡保護、朱子理學研究和傳承等工作。在他的支持推動下,宋明理學研究中心落地在朱子理學發祥地的武夷山,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促進海內外學術交流意義重大。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朱熹園考察時表示,“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質,既要探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又要探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怎樣同中國文化建設實際相結合及產生的創新理論成果,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轉化,為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豐富文化滋養和文明土壤,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習近平文化思想福建探索彰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關於文化建設的探索實踐,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把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証關系。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有意識地大力推動增強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力量,完善企業承包制,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不斷培養人們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他提出“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會進步的內在驅動力”“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辯証地分析在今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有哪些積極因素可以調動,有哪些消極因素應予轉化”等觀點,站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哲學高度,深刻闡明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性和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理解和全面把握,對推動形成適應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把握文化主體與人民立場的價值契合。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工作的立足點和落腳點,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各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堅持文化建設依靠人民、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積極推動文藝創作“更多貼近時代脈搏、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倡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鼓勵文藝工作者在現實中尋找題材,多創作反映本土歷史文化、人文風情、現實需要的作品﹔始終尊重人民群眾作為文化建設的創造主體,竭盡全力為他們排憂解難,改善創作條件﹔努力把服務人民、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得文化創新創造迎來大繁榮,也為福建文化強省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把握政治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洞察時代發展大勢提出來的,充分體現了對新時代文化地位的深刻認識。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就是要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這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堅持的政治保証。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在他的支持和推動下,《閩東報》於1989年11月1日正式復刊,《福州晚報》兩次擴版,進一步發揮了喉舌、橋梁和紐帶作用。他同時強調,擴版“不能僅僅是容量、版面的成倍擴大,而應作為宣傳質量的提高和功能、作用的進一步發揮的新起點”,“報紙宣傳要全面,要掌握分寸。報道要力爭雅俗共賞,要有空谷幽蘭,也要有人間煙火”。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社會價值、社會輿論、社會文化多元背景下,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愈加顯得重要而緊迫。主流輿論引導主流價值,主流價值支撐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反映主流價值,三者相互支撐、相互轉化、互為一體。在各種文化交匯融合中不斷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凝聚更為主動、更為堅實的精神力量依然是今天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遵循。
習近平文化思想福建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福建的孕育,推動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創新性、系統性和人民性特征。“文化自信”“文化主體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些原創性概念,可以從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中找到萌芽,並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推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是對文化層面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積極回應,為新時代新征程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指引。
堅定文化自信,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引領時代發展。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邏輯起點,也是核心范疇。習近平文化思想創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反映了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在《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整個國家來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民族的延續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我們已經樹立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無論是在民族危亡,還是在民族昌盛時期,這種自信心都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最穩定的成分。正是這種自信心,使中華民族渡過了近代史上許多內憂外患的危機,使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關鍵在於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堅持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脈絡,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的底色,真正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堅持“兩個結合”,持續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發展中的主體性問題,反復強調“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堅決捍衛文化主體性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文化意涵。習近平文化思想創造性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和科學方法,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是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在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時代的文化建設,需要堅持“兩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統一起來,厚植馬克思主義的中華文化之基,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基因,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行動指南,回應時代需求,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擔負文化使命,把握思想體系與文化建設的體用貫通。“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理論特質的整體概括,在“體”與“用”的辯証關系中彰顯深刻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意義,體現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系統、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體系及其本質特征,明確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一系列創新觀點,使得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體”的理論建構上不斷向體系化、學理化升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布局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提出堅持“兩個鞏固”、肩負“新的文化使命”、部署“五個方面”、明確“十四個強調”以及“七個著力”等重要內容,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行動指南,體現了科學性與實踐性的高度統一。
福建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形成地和實踐地。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審時度勢、因地制宜推動福建文化建設發展的重大舉措,極大提升福建文化軟實力,是福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取得長足進步的力量之源。我們要立足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文化建設的實踐,從“源”與“流”、“體”與“用”、“個別”與“一般”等多層面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生成、構成內容、內在邏輯、核心要義、方法論、基本特征和實踐要求,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建設文化強省為己任,加快建設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思想保証、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作者系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