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亭
2024年12月09日08:35 來源:經濟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戰略部署,彰顯了城鄉融合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大棋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征程上城鄉關系的科學把握。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城與鄉,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兩大空間形態。城鄉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項基本關系。從世界范圍看,現代化肇始於西方,在由工業化和城市化主導的現代化進程中,許多國家的鄉村紛紛陷入“現代化陷阱”,出現經濟增速趨緩、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特別是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后生活空間狹小,環境臟亂差,治安狀況堪憂,缺乏穩定收入來源,很多人陷入極度貧困狀態。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城鄉對立的必然性,提出了未來社會實現城鄉融合的初步構想,希冀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城鄉融合是城鄉關系的高級形態,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城鄉關系的認識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深化。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作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力推動下,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城鄉關系發生深刻變化,開創出嶄新局面。城鄉要素流動更加順暢高效,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擴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城鄉基礎設施逐步走向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城市與農村的聯系日益緊密,建設中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呈現出與日俱增的吸引力。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在城鄉建設領域的集中體現,城鄉融合建立在城鄉共贏發展的基礎上,既重視推動城市發展,又注重加快鄉村建設,有助於避免城市單向度發展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中國式現代化視域看,城鄉融合發展是在尊重城鄉差異、保留城鄉生活方式與主體功能的基礎上,彌合二者在資源、機會層面的不合理差距,推動鄉村與城市同頻共振、相向而行﹔城鄉融合發展不是依照城市的標准和樣式去改造鄉村,而是在保留鄉村風貌、鄉村肌理的同時注入現代化元素,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城市與鄉村共同繁榮發展。
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事關全局意義重大
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在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正是適應新型城鄉關系發展趨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這是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當前,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長期以來,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步伐比較緩慢,“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比較突出,農業基礎還不穩固。解決存在的問題,不能就農業談農業、就鄉村談鄉村,必須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這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等問題。我國14億多人口,近5億在鄉村。鄉村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場,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應有之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把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增強城鄉經濟聯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培育壯大農村發展動能,為釋放農村巨大內需潛力、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這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關鍵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穩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逐步縮小,但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仍然不小,農民增收難度較大。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有利於促進農民轉移就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億萬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趕上來,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努力構建完善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一項關系全局、關乎長遠的重大任務,將貫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近18個百分點,涉及2.5億多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在城鄉之間流動的農村人口。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重點是解決這類群體進城問題,為城鎮化注入新動能。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因地制宜促進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推行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讓進城農民在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方面,同遷入地戶籍人口享有同等權利,穩步提高公共服務“含金量”,降低農民進城門檻,讓有條件進城的農民進得舒心安心,支持他們在城市真正扎下根、融進去。要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消除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我們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實踐証明,這項制度符合生產力發展規律,順應廣大農民需求,是符合我國國情農情的制度安排,必須始終堅持、毫不動搖。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確保絕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地繼續保持穩定,給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土地流轉交易市場,搞好流轉管理服務,讓土地流轉更順暢更便利。把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度,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以小農戶為基礎,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完善農業經營體系,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解決好“誰來種地”問題,促進農業現代化。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到農村投資興業。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監管新模式。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從價格、補貼、保險等方面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嚴格保護耕地,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確保達到平衡標准,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加大高標准農田建設投入和管護力度,健全保障耕地用於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優先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健全同宏觀政策和區域發展高效銜接的土地管理制度,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優化城市工商業土地利用,加快發展建設用地二級市場,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