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芹
2024年12月09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美好生活是蘊含時代要求和實踐規定的生活,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有著內在統一性。中國共產黨是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的充分體現,又是中國式現代化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充分彰顯。
一
好的生活是古今中外人類共同的追求,在不同時代因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設計、文化差異、社會環境、自然資源稟賦以及人的需求不同,人類對“好”的標准不同,對“好的生活”的內涵與價值指向也會有所區別。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雖然打破了傳統社會“人對物、對自然、對王權的依賴性”,但在資本邏輯的控制下,最終導致“人”在某種程度上淪為“物”的附庸,出現了“人的異化”,導致生產手段與生產者之間內在本質的分離,最終徹底背離人類對好的生活的追求。所以,要想實現人類對好的生活的追求,最根本的是要將人從被資本支配和統治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實現人的主體性的回歸。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並強調“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歷史唯物論認為,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及歷史發展的基礎,而物質生產活動又來源於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活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對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模式進行批判和反思,充分揭示了以資本邏輯為中心的現代化模式所導致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自身關系的異化﹔將人的現代化、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目標,使之與西方現代化模式從根本上區別開來,突出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充分彰顯了為民造福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二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創造者,還必須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主要受益者。中國共產黨在擘畫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依靠的主要力量始終是人民群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這一重要論述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得到了最鮮明的體現。每一個中國人既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動力主體”,又成為擁有和享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的“目標主體”。
就動力主體而言,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其推動力量不是社會中的某些人或某一類人,而是人民群眾整體。正是由於每一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積極支持和參與,才構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最深厚、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隻有真正在社會和國家治理層面落實“人民至上”“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理念,才能夠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潛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就目標主體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把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根本目的。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部署可以看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系統性、戰略性的頂層設計與具體的、微觀的民生保障的有機結合,都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密不可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的為民擔當。
三
人的本質在於在滿足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的同時還要追求精神的富有,即追求更為完善、更為高尚的自我世界。這種對精神“崇高”的追求是人之為人的獨特之處,也是美好生活的本質內涵。在現代化進程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堅持資本至上,過度追求資本的增殖,導致人的異化,使人成為一種服務於資本增殖需要的商品性存在,根本無法奢談精神生活的富足。因此,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人的精神家園建設,避免個體淪為追逐財富和利益的工具。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前我們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我們要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此,我們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四
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但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先進的技術手段,為滿足資本的剝削本能和人類的貪婪物欲,開始向大自然無限索取,將自己視為至上的主人。恩格斯早就警告過我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滿足廣大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持久發展進步需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凸顯自然生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價值,新時代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升到系統性、整體性的高度加以認識和把握。這也提示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五
西方現代化充滿戰爭、販奴、殖民、掠奪等血腥罪惡,這種損人利己、弱肉強食、擴張掠奪的老路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式現代化不可能在封閉孤立的狀態中展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必須在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中才能實現。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堅定地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之路,致力於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展現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光明前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現代化探索,“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不走國強必霸的歪路,既能滿足14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必將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楊義芹,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