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潔
2024年12月09日08:30 來源:光明日報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改革作為發展的動力,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必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抓住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突出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集中解決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聚焦卡點堵點、痛點難點、焦點熱點問題,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1.突出問題導向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要求
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看,問題導向就是實踐導向。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問題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問題既是認識產生的邏輯起點,也是認識發展的重要動力。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上談論的“問題”,意指普遍存在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矛盾概念在中國文化中古已有之。不僅如此,中國人還注重從矛盾和問題中尋求創新和變革,所謂“陰陽推移”“革故鼎新”,講的就是矛盾轉化和變革創新之意。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說就是不斷認識矛盾、揭示事物問題本質和內在規定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以問題倒逼而推動事物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具有問題意識、能否堅持問題導向至關重要。
問題意識指的是認識主體能不斷自覺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從思想上做好前提准備的思維方式。雖然作為事物矛盾表現形式的問題普遍存在,但並非人人都具有問題意識。從世界觀和方法論建構的思想層面來說,隻有掌握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具有深邃敏銳的眼光和明察秋毫的能力,才能形成問題意識,認識到問題的普遍存在,進而沿著解決問題的方向把思維逐步引向深入。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從客觀的實際運動所包含的具體條件,去看出客觀現象中的具體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體地位以及矛盾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是要善於認識和化解矛盾,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把握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問題是改革的起點、創新的突破口。改革的基本含義就是改變、破除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以適應新的客觀情況。回顧中國的改革歷程,問題導向始終貫穿其中。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突出問題導向,明確提出,“改革舉措要有鮮明指向性,奔著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去,改革味要濃、成色要足”,“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問題出發,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問題的主要環節和關鍵環節,立足調查研究,向實踐要答案,問人民求智慧,是中國改革不斷向前推進的基本邏輯。
2.強化問題意識,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
改革的推進、改革政策的制定、改革舉措的落實,都要堅持問題導向。哪裡有問題,改革就進行到哪裡﹔不同的問題類型,決定了不同的改革思路﹔問題的輕重緩急,決定了改革的重點和先后。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把黨的二十大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突出改革重點,把牢價值取向,講求方式方法,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決定》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均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其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突出制度建設主線、彰顯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是《決定》的重要特點,也是問題導向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各個方面,其中經濟體制改革具有“先導”作用。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以抓重點來帶全盤,可以有力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為此,《決定》錨定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等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進行了全面系統部署。
3.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解決卡點堵點、痛點難點、焦點熱點問題
在復雜事物中,矛盾具有主次之分,在單個矛盾體中,矛盾又具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區別,這是矛盾的不平衡性特點,這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抓住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也要集中解決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通過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同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創新,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著力解決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不斷提高和改善民生是改革發展的本質要求,集中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更應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准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在更高水平上增進民生福祉。堅持民生無小事,筑牢醫療保障網,織密民生保障網,著力抓好民生工作,保障改善民生。特別要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
著力解決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的目的是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突出問題導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持續建設對保障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好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更加有利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作者:任 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