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湜
2024年12月06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新書推介】
與孫正聿教授相識已經40多年了。通過每年數次學術會議上的交流,參加孫正聿教授幾乎每一屆博士生的答辯,在馬工程教材編寫過程中的朝夕相處,當然,更是通過對他的每一新作的閱讀,幾十年來可以說對他的學術進展所知頗深。但擺在面前的這部新作《用理論照亮現實——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思維和實踐智慧》,還是令我這個自以為勤奮的以學術為業者感到震驚。須知,這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之作,他需要多麼強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完成這樣一部厚重的作品!讀罷這部作品,第一個感受便是內容極其豐富,涉及當今哲學思考方方面面的問題。隨著閱讀深入,又進而感受到,這些針對方方面面問題、內容豐富的思考不是見招拆招的“游擊式思考”,而是貫穿著一條體系性的主導線索,那便是其書名所昭示的“用理論照亮現實”,而這一主導思想可以用三個命題來表達:回到現實實踐、回到現實實踐智慧、回到中國式現實實踐智慧。
回到現實實踐
眾所周知,馬克思指斥以往的哲學只是停留於解釋世界,而他認為重要的問題是改變世界,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當以改變世界為鵠的。自然,改變世界並不是不要解釋世界,而是要將解釋世界從屬於改變世界之現實實踐。但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們不少哲學研究者仍主要執著於解釋世界的理論進路。即便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實踐唯物主義,也往往未能真正貫徹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精神,其理論表現便是將馬克思指向改變世界的革命活動的動詞“實踐”名詞化為一種取代傳統哲學體系“物質”概念的實體性存在,即諸多“實踐本體論”一類名稱所意味的東西。因此,要真正回到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真精神,便必須將被名詞化、實體化的“實踐”活化為動詞性的改變世界的現實實踐活動。
而這一理論意圖,便是作者在其著作第一章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百年進程作了歷史回顧之后,在第二章“問題導向: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思維”之中明確提出來的。我們隻要看看這一章的開篇“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思維”,對於所主張的“理論思維”之四重規定,即“問題導向的理論思維”“統攬全局的戰略思維”“改革發展的辯証思維”“推動實踐的創新思維”,便不難明白這裡所主張的“理論思維”為何。很清楚,這裡所主張的“問題導向”“統攬全局”“改革發展”“推動實踐”,絕非最多只是制造頭腦中風暴的理論思辨,也絕非那種被名詞化、實體化的抽象的“實踐”,而是徑直指向改變世界的現實實踐,特別是指向我們身處其中的中華民族正在奮力推進的改變世界的現實實踐。
回到現實實踐智慧
“用理論照亮現實”之“理論”,其意蘊全然不同於那種只是解釋世界的理論。“理論”一語在西方哲學之源頭的希臘,本義是“看”,即“看”的主體只是“旁觀者”,而非“行動者”。這種看待人與其對象關系的觀點,正是馬克思所嚴厲批評的:“人們決不是首先‘處在這種對外界物的理論關系中’。正如任何動物一樣,他們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說,並不‘處在’某一種關系中,而是積極地活動,通過活動來取得一定的外界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這表明,在馬克思看來,人與其對象或“外界物”之間的關系首先並非理論性的“看”,而是通過“積極的活動”來獲取“滿足自己的需要”的“外界物”。只是在這些活動的重復中,人們才能夠“學會‘從理論上’”來把握這些“外界物”。顯然,在馬克思這裡,“從理論上”把握這些“外界物”便不可能只是為了解釋世界,而隻能是為了更好地在實際上把握這些“滿足自己的需要”的“外界物”。這樣一來,既然這種指向實際地改變世界的理論,其意蘊已從根本上不同於傳統只是解釋世界的理論,那麼,為區別於傳統意義上只是解釋世界的理論智慧,便當稱之為改變世界的實踐智慧。我們看到,這部著作所指向的正是這一實踐智慧之真精神。回到現實實踐智慧這一思想意向,不僅體現於書中高頻率出現的“實踐智慧”這一術語,更是在這部著作的副標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思維和實踐智慧”上直接地表達了出來。
回到中國式現實實踐智慧
說這部著作是要回到現實實踐智慧,還有些籠統,更為准確的說法當是“回到中國式現實實踐智慧”。近年來,“實踐智慧”一語在學術論著中出現的頻率頗高,但大多在一種比較籠統的意義上使用,而未能區別開實踐智慧的不同類型。我認為,如果在一般意義上將實踐智慧的本質理解為處理價值理想與現實行動之關系的方式的話,那麼,根據價值理想被設定為超驗或現實世界之存在及其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方式,可將之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古希臘的超驗與經驗的“空間”性二元論關聯方式、基督教的超驗與經驗的“歷時”性關聯方式、中國儒家的現實世界之中價值理想與現實生活的有差別的統一性關聯方式。前兩種基於超驗與經驗的二元論關聯方式易於偏向極端,難以達致實踐智慧所追求的“中道”,而中國儒家的現實世界之中的關聯方式則更易達於“中道”,因而對於現實實踐而言也就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據此來看,這部著作所追求的正是一種中國式的現實實踐智慧。這一追求首先體現在對於價值理想與現實生活關系的設定上。
本書對高清海先生之“本體論追求”思想進行了發揮,其意義在於“啟發人類在理想與現實、終極的指向性與歷史的確定性之間”保持某種動態的“必要的張力”與“微妙的平衡”。顯而易見,這種動態性“必要的張力”與“微妙的平衡”之設定,與西方哲學所追求的永恆的超驗實在不同,而正是一種中國式的實踐智慧之典型理路,是一種與時俱進的“中道”或“時中”原則。這一中國式的“中道”原則,在書中反復展現,如在“哲學研究的理論自覺”這一標題下,便從“學術性”與“現實性”的雙重自覺、“歷史性的思想”與“思想性的雙重自覺”、“專門化”與“個性化”的雙重自覺、“基本問題”與“時代課題”的雙重自覺、“民族特色”與“走向世界”的雙重自覺等諸多方面展現了這種中國式實踐智慧的“中道”原則。
(作者:王南湜,系南開大學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