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

張紅鳳 魏淑影

2024年12月03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

產業鏈供應鏈是大國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等重要部署,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平穩發展,安全性穩定性水平逐漸提升。新征程上進一步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

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產業發展的規模優勢日益穩固,門類體系更加完整,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要進一步邁向高級化,仍需在以下方面提升水平。

一是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有效應對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斷鏈”“破鏈”等風險,必須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競爭力。近年來,我國產業在消費電子、通信設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明顯進步。但仍有不少產業處在全球價值鏈“微笑曲線”的中低端,即以附加值較低的零件制造和組裝環節為主,未來仍需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努力向全球價值鏈更高端邁進。

二是加快產業鏈供應鏈綠色轉型。我國在汽車制造、電子電器等行業率先開啟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化改造,並取得顯著成效。但總的來看,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化轉型實踐仍處在起步階段,在標准認定、評估細則、管理准則、監督機制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三是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發展更加平衡。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現代物流、在線教育等新興產業的數字化賦能效果是十分顯著的,但傳統制造業等行業的數字化升級進展相對緩慢﹔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數字生態較為完備,但城鎮、農村等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專業技術人員等條件相對不足。這些都導致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發展的不平衡,必須盡快彌補差距,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均衡發展。

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路徑

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備的產業體系以及多年的技術創新沉澱,基於這些優勢和潛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應著重選擇以下路徑:

聚焦關鍵環節,提高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是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的基礎,也是經濟平穩運行的保障。自主可控要求產業鏈供應鏈能夠提前預判風險、規避風險,並能在受到風險沖擊后依然維持有效運轉。在規避風險方面,應構建產業鏈供應鏈風險識別、監測及預警機制,及時預判潛在的風險因素、傳導機制及損失后果,並成立專門的應急部門,從源頭規避可能的外界沖擊﹔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更多國家建立長期高水平合作關系,構建穩定多元的國際合作網絡,推動中國跨境貿易以人民幣計價、人民幣結算,積極參與國際商品定價權競爭。在應對風險方面,聚焦生物育種、高端芯片研發等領域存在的“卡脖子”問題,加大資金支持和人才培養,加強核心技術攻關﹔聚焦礦產資源、原油等原材料領域,加強國內資源開發、建設與儲備工作。

注重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攀升。科技創新是產業鏈供應鏈進步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攀升,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應加大對科技創新的研發投入,進一步加強財政、金融、人才等政策協同,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和人才支撐﹔推動產學研合作,建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組織,暢通“政產學研資”主體間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通過揭榜制、共同培養專業人才等方式,加快技術協同攻關與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扶植大型企業、龍頭企業向“鏈主”型企業發展,鼓勵其勇於承擔技術創新主體責任,支持其聯合相關主體搭建聯合創新機構和協同研發平台,提高全鏈條集成創新能力和水平﹔鼓勵中小企業聚焦主營業務挖掘優勢,持續打造“專精特新”“隱形冠軍”等具有強市場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

深化協同合作,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全鏈條綠色化轉型。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化轉型是其優化升級的內在要求。在全球產業鏈分工背景下,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化是涉及上下游多環節、利益相關方多主體的系統性動態過程,需要全鏈條銜接、多主體協同以及全方位參與。應適時頒布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化標准體系、目標任務、流程管理等方面的指導文件,為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化轉型提供具體引導﹔明確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的角色與職能,健全多部門協作機制,推動各部門形成合力、提高效率﹔探索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監管,引入財務補貼、責任追究、批評警告等獎懲機制,鼓勵行業組織、社會公眾等參與社會監督﹔借助社交媒體宣傳、開展主題活動等方式,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助力綠色消費市場培育﹔積極參與國際綠色標准的討論與制定。

統籌要素布局,均衡產業鏈供應鏈數智化水平。從行業看,傳統型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升級具有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企業往往缺乏足夠動力,政府應加強頂層設計,為其提供資金、人才、技術等支持,同時引導鏈上大中小企業協同開展數字技術基礎研發。企業應根據自身生產經營特點,明確核心的數字化技術需求,如生產制造型企業應著力引入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形成智能生產線以提高生產效率,而核心工藝復雜的企業可重點關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對物流或管理環節的優化。從地區看,應統籌推進網絡設施升級、算力設施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數字要素市場規則體系,助力數字經濟基礎薄弱地區加快提升數字化生態水平,並引導各地區深挖自身資源稟賦,促進數字經濟和地區已有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數智賦能傳統產業鏈供應鏈創新場景應用、資源重構。鼓勵採用“一對一結對子”等方式開展區域協作,對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升級緩慢地區提供經驗和技術支持。

(作者:張紅鳳、魏淑影,分別系山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會計學院講師)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