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

黃茂興

2024年11月28日08:33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以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什麼是新質生產力、為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新征程上,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把握方向、聚焦重點,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具有內在一致性

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二者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隻有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為強勁的動能、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以新發展理念為科學指引。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戰略指引。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聚焦科技創新、要素配置、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要求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要求。可以說,在發展理念上,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具有理論邏輯的一致性。

以技術創新突破為驅動力量。縱觀人類發展史,技術創新始終是推動生產力躍升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每一次技術變革都在“技術—經濟”范式的轉變中深刻影響著人類歷史發展進程。自人類社會步入信息化時代以來,生產力發展主要表現為信息處理能力極大增強和生產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新質生產力是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通過不斷創新科學技術、資源配置方式、生產組織形式等,提升生產力水平。當前,我國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就在於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通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因此,在發展動力上,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具有歷史邏輯的一致性。

以高效質優為重要內容。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高質量發展體現在既要形成更加高效合理的經濟體系,又要推動產業供需結構、城鄉區域結構不斷優化,還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新質生產力具有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通過推進相關體制機制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從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因此,在發展要求上,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都強調高效質優,具有實踐邏輯的一致性。

以人民至上為價值取向。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終要落到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上,這體現了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必須聚焦經濟、社會、文化、精神等多維度,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將保障人民權益和增進人民福祉貫穿於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發展新質生產力,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新質生產力能夠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動消費提質升級,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優質產品和服務。在人才培養方面,積極打造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型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有利於為高質量發展儲備高素質人力資本。可以說,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都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兼顧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價值邏輯的一致性。

強化新質生產力的推動支撐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僅是推動生產力質的躍升,更是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推進高質量發展,要統籌謀劃,聚焦重點方向,強化新質生產力的支撐作用。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動力支撐。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讓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重塑產業結構,培育競爭新優勢。一方面,產業是生產力的載體,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是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革命性力量。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帶來的機遇,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領域實現突破,形成新的產業部門、產業鏈條、產業集群,重塑創新生態、催生產業變革、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優化資源配置,凝聚創新合力。新質生產力代表著各類創新要素的高效聚集。具有更豐富知識、更高技能的勞動者,與更加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勞動資料相結合,對傳統的和新型的勞動對象進行優化組合,能夠在傳統生產要素配置的邊際效應遞減時,通過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特別是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數據要素與其他傳統生產要素相互融合,能夠顯著促進要素資源優勢互補、高效配置,進一步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和潛能,形成更強大的創新合力。

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厚植發展底色。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區別於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其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擺脫了高耗能的增長路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關注生態效益。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構建從產業到產業鏈再到產業集群、從生產供給到消費需求的全方位全領域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能夠不斷提升發展的“含綠量”、增長的“含金量”,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繪就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宏偉藍圖的關鍵落筆,必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圍繞突破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從技術革新、綠色發展、要素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發力,完善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開辟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打造有利於顛覆性技術創新突破的生態系統。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是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抓手。要進一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優化科研體系和創新生態環境。進一步增加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領域的財政投入,支持重點學科發展,以高質量學科體系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各類企業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動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攻關,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積極性。

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石,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要拓展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轉型升級。在產業高端化方面,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健全強化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傳統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和價值鏈高端環節邁進。在產業智能化方面,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傳統產業領域,特別是生產設備和控制系統中的應用,支持企業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和智慧供應鏈。在產業綠色化方面,加強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創新,實現從產品設計、生產過程、產品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發展,提升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水平。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都以前沿科技為支撐,具有強大成長潛力、廣闊發展前景,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要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拓展應用場景,實施產業創新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生命科學、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深海空天等未來產業,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支持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從節能減排、新能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入手,加快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研發,加快推動綠色生產方式在各領域各環節廣泛應用,最大限度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協同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綠色轉型。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培養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增強公眾環保意識和參與度,使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完善人才培養使用體制機制。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和前提,必須高度重視創新型人才培養,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要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優化職稱評定、實施薪酬激勵等措施,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