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標識性概念及其效應

蔡華杰

2024年11月25日08:2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標識性概念及其效應

【光明學術筆談】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提供了豐富和深厚的實踐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而標識性概念作為自主知識體系的基石,有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自覺主動地進行分析和提煉。

標識性概念的提煉

分析和提煉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標識性概念,實質上是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和獨特經驗進行“概念化”理論聚合的過程,這一過程至少涉及兩個層面意涵。一方面,從一般性出發,“概念化”的理論聚合過程就是將“概念”作為方法,去把握人與對象世界的關系。也就是說,在人與世界的現實關系中,作為主體的人既要以概念的方式去把握、描述和解釋人與世界及其相互關系的現實運動,又要以概念的方式去規范、批判和反思人自己的思想與行為,還要以概念的方式去建構關於美好世界的規律性圖景、理想性要求和實現理路。由此可以劃分出三種類型的概念,即“反思性概念”“規范性概念”和“建構性概念”。另一方面,從特殊性出發,“概念化”的理論聚合過程也是立足中國實際,去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時,以標識性概念去回答人類共同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從而具有鮮明主體性及創新性。而這種主體性和創新性又同時兼具世界性,在本土經驗基礎上生成的一般性概念,將為其他國家解決共性問題提供全新選擇。

任何單一的標識性概念都隻能反映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和獨特經驗的局部,因此,以標識性概念系統來表征更為合適,這一系統由上下位關系不同的根概念和派生概念集合而成,可以提煉出一個處於上位的根概念,然后從根概念衍生出處於下位的具有自主性、創新性和世界性的“反思性概念”“規范性概念”和“建構性概念”的概念集群。因此,可將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標識性概念作如下提煉和分析。

“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是具有根概念性質的標識性概念。首先,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佔指導地位,決定了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包括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統攝性特征。從生態政治哲學的視角審視,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是經由人與人的關系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並憧憬建設人和自然雙重解放、彰顯社會正義和生態正義的未來社會。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概念集群將由此根概念生長出眾多的派生標識性概念,進而建構起完整的概念體系。

“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根概念衍生出三類派生標識性概念:一是反思性派生概念,即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對20世紀3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相繼發生的多起環境公害事件、近代以來人與自然之間的機械自然觀等進行反思意義的概念化理論聚合,從而邏輯性地生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地球生命共同體”等標識性概念﹔二是規范性派生概念,即在鏡鑒反思的基礎上,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等關系進行規范意義的概念化理論聚合,從而邏輯性地生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標識性概念﹔三是建構性派生概念,即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體制機制展開建構意義的概念化理論聚合,從而邏輯性地生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等標識性概念。這樣一來,三類派生標識性概念以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際、中國式話語的語言面相,搭建起了“反思—規范—建構”三位一體的邏輯框架,較為完整地詮釋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根概念的豐富意涵,使得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獲得了堅實根基,擁有了敘事載體的“家”。

標識性概念的效應

提煉和分析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標識性概念,意在推動中國和世界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其本身將產生長遠的方法論效應。具體表現在:

一是調適和規約效應。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把握是通過語言橋梁搭建的,語言屬於上層建筑范疇,因此,在社會存在決定語言本身的同時,語言本身也反作用於社會存在,作為語言構成要素的概念也不例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特別是從事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工作者在以標識性概念把握生態文明知識體系和實踐進程時,實則是在描述、解釋、反思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規律,並以理論聚合體的概念及其命題調適和規約著人類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標識性概念的整體語義表明,中國必須主動調適和規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二是革命和創新效應。標識性概念是歷史化的概念。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因素,特別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遷,一再向人類展現著變動不居的經驗世界,向人類呈現新的事物和現象,人類據此不斷擴展已有概念體系和知識體系,引發陳舊概念的退出、原有概念的意義變化或者全新概念的橫空出世,猶如恩格斯所說的“術語的革命”,這就衍生出標識性概念的革命和創新效應。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標識性概念,既體現出針對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歷史條件下的“自然”“發展”“現代化”等原有概念意涵的批判意向,生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標識性概念,又體現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文化自覺和直面不斷發展的經濟社會條件的歷史自覺,生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美麗中國”“數字生態文明”等標識性概念。這些標識性概念有著實質性的創新內涵,超越了近代以來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將數字技術先進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先進生產關系有效融合,必將向世人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蝶變。

三是傳播和選擇效應。自主知識體系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和創新性,也要具備為相關知識體系共同體所理解和接受的現實性。標識性概念更應如此,它的提煉不僅取決於主體對特定經驗世界的概念化理論聚合,還基於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標識性概念雖然是基於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而提煉的,但也極具世界意義。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等生態問題上的主流方案存在明顯的制度性缺陷,個人主義的哲學價值觀及其衍生的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否決政治”盛行的自由民主體制在生態危機面前遭遇了嚴峻挑戰,在西方綠色左翼政治理論興起和中國綠色奇跡創舉的加持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標識性概念的傳播有了更為現實的可能性。“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標識性概念的傳播,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和強大生命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地球生命共同體”“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標識性概念,是解決發展與保護關系的世界性難題、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內與國際關系問題的理論聚合,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護環境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作者:蔡華杰,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