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辰
2024年11月25日08:22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學術筆談】
如何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傳播好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對於打破生態文明的西方話語霸權,提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話語權和影響力,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
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涉及不同民族國家的生存權、發展權和環境權,是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競爭的焦點問題之一,這就意味著不同類型生態文明知識體系代表了不同利益主體的價值訴求,也決定了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從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類型來說,當前主要存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和西方生態思潮兩種類型。西方生態思潮圍繞走出還是踐行“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這一主題,探討生態危機的根源和解決途徑,秉承的是抽象的文化決定論的思維方式。西方生態思潮雖然在具體理論觀點上存在著激烈的爭論和分歧,但是其共同點則是脫離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從抽象的生態價值觀的維度出發,把樹立親近自然的“生態中心主義價值觀”和個人生活方式的變革看作是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西方生態思潮秉承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立場,否定資本主義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是生態危機的根源,或者把發展中國家人民群眾要求通過發展消除貧困的願望看作是對他們維護既有生活質量的威脅,或者把發展的目的定位為滿足資本對利潤的追求,否定發展中國家的生存權、發展權和環境權。
西方生態思潮無法破解西方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人與自然的深層次矛盾,也無法平衡已遭受破壞的地球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環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任,歷史地落到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上。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堅持人類與自然、自然觀與歷史觀辯証統一的生態共同體思想,強調生態危機的本質,是以人和自然關系危機的形式表現出的人與人在生態資源佔有、分配和使用上的矛盾利益關系的危機,隻有從分析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的性質入手,才能真正揭示生態危機的本質,找到解決生態危機的現實途徑。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自然資源枯竭,最終導致人類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關系的斷裂和生態危機,而且資本的殖民活動和經濟全球化擴張又造成生態危機的全球化發展趨勢,這揭示了生態文明與資本主義制度的不相容性。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既堅持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有機共生關系,又堅持自然觀與歷史觀辯証統一的歷史唯物主義生態共同體思想,並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性質取決於人與人關系的性質,這就意味著要探討生態危機的根源和解決途徑,必須從分析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的性質入手,隻有建立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生態利益矛盾,實現“兩個和解”,即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解,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環境正義”,真正解決生態危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提出了“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等原創性概念,分別從生態本體論、生態價值觀以及地球生態系統的有限性對人類實踐活動的底線要求等維度,強調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的重要性,指出“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辯証地處理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與人類實踐活動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致力於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在實踐中運用“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歷史思維,闡明了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人類文明演替的科學文明史觀,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最新科學成果,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奠定了哲學基礎。
二
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並不是要排斥人類文明的積極成果而閉門造車,而是要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展開理論建構。
第一,從立足中國現實的維度看,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必須遵循捍衛中國的生存權、發展權與環境權的基本原則。雖然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決定了“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隻不過這裡所說的“發展”不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不可持續的粗放型發展,而是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經濟和技術優勢,剝削和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損害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權,還通過鼓吹“普世價值”,把西方現代化模式普遍化和唯一化,把凡是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和發展道路的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看作文明的“異端”,看作是對資本的威脅,實際上是否定發展中國家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這就決定了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必須遵循捍衛中國生存權、發展權和環境權的基本原則。
第二,從借鑒國外和挖掘歷史的維度看,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必須吸收國外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積極成果,並對中國傳統生態智慧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西方生態思潮中所包含的有機論整體論的哲學世界觀、珍愛自然的生態價值觀等都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的可借鑒的思想資源。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傳統,中國傳統文化中留存了天人合一、厚德載物、民胞物與、泛愛萬物、貴和持中、中庸之道、簡朴自然等豐富的生態智慧,並將這些生態智慧轉化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國家環境管理制度,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啟示意義。這就需要堅持“兩個結合”,建構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
第三,從把握當代、關懷人類和面向未來的維度看,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既要把人民維度和人類維度的價值取向有機結合起來,又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與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有機結合起來。保護生態環境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價值取向,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人民群眾的重大生態關切,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同時,必須認識到生態環境是人類子孫后代的生存根基,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這就要求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必須實現“人民情懷”和“人類情懷”的有機統一。“人民情懷”,決定了它必須具備一種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觀功能﹔“人類情懷”,決定了它必須把民族國家的綠色低碳發展與全球共同繁榮有機結合起來,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王雨辰,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