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汲取文化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

湯超穎 王春遠

2024年11月19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汲取文化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以宏大的戰略視野認識和把握文化自信,深刻闡明了堅定文化自信、鞏固文化主體性對於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意義,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從歷史長河中堅定文化自信

五千多年來,中華文明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不斷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吞吐古今的宏大氣魄中成長壯大﹔五千多年來,中華文明沒有在憂患戰亂中分崩離析,而是在千錘百煉中不斷奮起、復興、重煥榮光﹔五千多年來,中華文明沒有故步自封簡單復古,而是始終在繼往開來、開拓進取中不斷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這是歷史長河賦予我們的無比堅定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從大歷史觀看人類文明,四大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中華民族有著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長期融合發展、不斷向內凝聚的歷史實踐中,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燦若星辰、博大精深的偉大文明,且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管世界風雲如何變幻、自身朝代如何更迭,中華文明之河不曾斷流,薪火始終代代相傳,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根基所在。

偉大的歷史連接著過去和現在,也昭示著未來前進的方向。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我們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創造力,是一個能夠不斷創造新的歷史、新的文明的偉大民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隻要堅定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賡續歷史文脈、堅持守正創新,就一定能夠在新征程上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2.從民族根脈中堅定文化自信

一個國家和民族隻有守護好文化根脈,堅定共同體的文化自信,才能明晰自己的文化身份,以獨立自主、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歷經五千多年綿延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茂根系,深深扎入中華大地沃土之中,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斷為之澆水施肥,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精心呵護,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培育了中華文化這棵無比茁壯而又充滿生機活力的參天大樹。

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華民族以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著稱於世,中華文明曾經以自信和強大的民族精神屹立於世界東方。英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曾說:“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文明更發達、更先進。”但近代以后,中國傳統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器不如人”,到“制不如人”,再到“思想文化不如人”,中國人一度陷入精神被動和文化自卑的狀態,甚至有人主張“全盤西化”,徹底割斷我們的民族根脈和精神血脈。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立足自身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澱,用馬克思主義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和意義,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激活了曾經蒙塵的偉大文明。中華民族實現了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尋回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找到了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兩個結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堅持“兩個結合”中創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新征程上,必須持續推進文化傳承發展,深化“兩個結合”,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鞏固我們的文化主體性。在鞏固文化主體性中增強文化自信,既堅守本根又與時俱進,培育和創造出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讓我們的文化立得住、行得遠,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

3.從推進民族復興進程中堅定文化自信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發生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歷史和現實都証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始終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經歷風浪考驗而屹立不倒,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有力精神支撐、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提振民族精神、傳播中國聲音。

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一百多年來,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面對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面對意識形態領域尖銳復雜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實現了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文化上的高度自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吸收萃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武器,發展作為革命文化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毛澤東同志總結道,“和中國舊的封建主義文化相比較可以被艾奇遜們傲視為‘高度文化’的那種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一遇見中國人民學會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即科學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就要打敗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倡導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全面推進文化建設,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逐步凝聚起文化自信的共識。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主動走向世界、實行對外開放,在大膽融入世界的同時保持了中國特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推動對內具有凝聚力、引領力、號召力,對外具有吸引力、競爭力、輻射力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進一步增強了億萬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中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放眼未來,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凸顯。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如何掌握話語權、主動權、主導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課題。必須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讓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

4.從文明創造中堅定文化自信

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從“現代化的遲到國”到“世界現代化的增長極”,從“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到“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文化自信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了凝聚共識的磅礡力量,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滋養。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馬克思認為,“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所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是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世界性貢獻。當前,以資本主義文明為主導的西方文明形態,盡管“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卻遵循“以資本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無法克服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社會不斷陷入危機,使得現存的文明成果反復被毀棄。與之不同的是,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新的文化形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深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其所具有的革命性、超越性、前瞻性將開創人類文明發展新動向、人的解放的新途徑和人類發展的新前景。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要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為基礎,同時以更加博大的胸懷,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創造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外的文化成果。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必將展現出更加恢宏的氣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在傳統文明的基礎上,進一步創造和完善自成一體、光耀全球、造福人類、永續發展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湯超穎、王春遠,分別系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