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雨 楊頔嫄
2024年11月19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據統計,長江沿線省份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7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320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2座、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52項、世界遺產20多項。這些文化遺產作為長江文化的物質載體與活化樣態,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髓,是不可復制的珍稀資源,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加強長江沿線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傳承,積極推動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於我們筑牢文化根基、賡續中華文脈具有重要意義。
長江之水滔滔不息,千年文脈綿延不絕。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出更多體現新時代長江文化的文藝精品”。習近平總書記的每一次考察、每一句囑托,無不深刻體現對長江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的深切關注與高度重視。
推動長江文化賡續不絕,在保護中實現傳承發展。隨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啟動建設和《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公布,各地以重大文化項目帶動,開展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大運河文化等重大課題研究,積極推進長江沿岸重要遺址考古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實現了歷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與文化資源發掘更新同步同行。當前,聚焦長江題材,講好新時代“水靈靈”的長江故事是人民所盼、現實所需、時代所召。使長江文化融入生活、深入人心,離不開文藝作品、文創產品等表達載體的有效推介。開發更多彰顯長江文化深厚內涵的文化產品,讓群眾共享文化盛宴,既要靈動再現長江沿線的文化歷史場景,更要植根長江文化歷史記憶,讓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在實踐中成為文化自覺。
數字技術賦能,讓長江文化“火起來”、長江山水“活起來”。去年,“何以長江——長江文化數字大展”在江蘇大劇院舉行。在展覽的綜合數字媒體空間裡,通過數字長卷、5G科技、4K交互等技術,180萬平方公裡的澎湃江水圖景濃縮在25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裡,一場科技與文化的雙向奔赴為人們認識長江、走近長江提供了嶄新的數字化視角。不斷創新長江文化的呈現和表達方式,才能讓傳統走進現代生活。可通過“思想+藝術+技術”的創新融合,採用“實地探訪+實景戲劇+文化訪談”的表現手法,運用“5G+4K/8K+AI”的技術手段,打造一批新型IP文化服務場景,讓長江文化連點成線、長江山水線動成面,營造長江文化與現代大眾生活的共鳴感,推動長江文化“活起來”“潮起來”。
延續長江文脈,共同參與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長江流域是文化遺產的富集地,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00多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000多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長江沿線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0.6萬余處,約佔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39.8%。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的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昭示著長江文化的豐厚底蘊。傳承文化基因、守護歷史文脈,提高長江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需要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共同保護、共同參與的生動局面。要用好沿江城市天然資源,促進長江歷史文化、山水景致與城鄉發展的和諧共生,如借助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傳統節日等契機,舉辦長江流域文化遺產的展示、展演等活動,讓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景區、社區。要建立健全長江流域文化保護機制,加強跨區域、跨部門合作,推動文化、旅游、生態等領域融合發展,逐漸形成全民共同參與保護傳承長江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加強交流傳播,長江文化“由江入海”奔向世界。長江自古以來便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今天更是聯通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橋梁。當下,文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越發凸顯,因此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可加強“文化+”“旅游+”“數字+”交流合作平台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文化中心城市。還應加強國際研究合作,促進長江文化研究中外成果的交流互鑒,增強長江文化國際傳播的權威性與溝通力。同時,推動長江文化舞台藝術、文創產品、影視作品等走出去,以深遠的歷史感、鮮活的時代感、昂揚的未來感,闡釋雄偉壯麗的山川美景與源遠流長的長江文化,讓新時代生機勃勃的“千裡江山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作者:郭笑雨、楊頔嫄,分別系重慶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重慶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