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推動思政課建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人民觀察)

2024年11月08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本質是講道理,重在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怎樣在守正創新中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如何運用新技術新手段、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吳潛濤

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為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對思政教育和思政課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注重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2020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就充分發揮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課程作用,開設好大中小學思政課作出部署﹔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強調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等等。這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為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面對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立足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基本經驗,堅持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要使命。

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教材是教育教學的主要依據,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彰顯了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的科學性和時代性。加強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著力推進內容結構、敘事邏輯和呈現方式等方面的創新,將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有機融入思政課教材,將理論話語、學術話語、生活話語統一於思政課教材的話語表達中,推動實現理論有“厚度”、學理有“深度”、敘事有“溫度”,更好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改革創新,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接續性與階段性辯証統一的鮮明特征。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一個重要方面在於遵循教育規律,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設計課程目標,更好貼近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讓學生愛聽愛學、聽懂學會。必須完整准確把握好思政課的本質,在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上練硬功、求實效。把道理講深,重在用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偉大的歷史成就感召學生、用厚重的文化底蘊涵養學生。把道理講透,重在用嚴謹深刻的分析、深入淺出的敘述把課程教學中涉及的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講透徹、講明白,讓學生有知識層面的獲得感、思維層面的通透感、精神層面的提升感。把道理講活,重在用鮮活的素材、靈活的方式、活躍的氛圍,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理論知識、錘煉政治素養的積極性與能動性。

著力強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的學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有一支優秀教師隊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配齊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上下了大功夫、硬功夫,思政課教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整體結構明顯優化,綜合能力顯著提升。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教師更好擔當思政課教育的時代重任,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方面,遵循“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重要要求,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核心素養,引導廣大思政課教師努力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另一方面,健全突出教學優先的評價體系,完善教師地位和待遇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引導和推動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化、體系化、規范化水平不斷提升,為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受成長環境和社會閱歷等因素影響,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活動軌跡大多局限於從家門到校門,主要以“指尖劃屏”等方式獲取社會信息,相對缺少直接接觸社會、深入了解現實的機會。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必須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將思政課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思政小課堂中,把道理講清楚、把理論講透徹,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青少年學生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提供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在社會大課堂中,教育引導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不斷增進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立志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追夢者和筑夢者。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 

善用信息技術提升思政課吸引力

彭慶紅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面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浪潮,我們要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推進思政課教學內容與方式方法創新,不斷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更好滿足新時代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需求。

開源擴容,讓思政課“大”起來。一堂有吸引力的思政課應是信息量大、元素豐富、故事精彩,並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信息技術為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提供了新機遇。近年來,一些高校以數字技術為支撐、以教學改革為抓手,對多方資源進行系統化、結構化整合,不斷豐富思政課教學的數字資源。一方面,利用數字轉化、自動化存儲、智能化檢索等方式,搭建起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大平台”。通過聚合起縱貫古今、橫聯百業的理論問題庫、案例素材庫,形成不同的思政課資源系統,優化思政課內容供給,拓展思政課教師視野,讓學生在思政課上有更多知識信息可得、真實故事可聽、鮮活人物可感,更好實現對思政課內容的理論認同與情感共鳴。另一方面,利用信息互通、網絡連線等方式,建好多方協同育人的“大師資”。例如,通過5G通信等技術方式與博物館、展覽館等場館機構開展合作,邀請大國工匠、專家學者、行業代表等講述經歷,充分利用鮮活案例、翔實數據、一線感悟擴容思政課堂,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有的放矢,讓思政課“精”起來。能否直面學生思想困惑,決定思政課的內容供給是否有效。高質量的思政課,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准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聚焦學生的疑惑點、關注點、興趣點,列出“問題清單”,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將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堂,有助於推動思政課從大處著眼、細微處入手,變“大水漫灌”為“精准滴灌”,提升育人的精度和效度。比如,一些學校依托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情況與需求“畫像”,通過精准獲取學生思想特征、認知層次、知識短板等數據,制定分眾化、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獲得感。開展科學可行的教學評價,是辦好思政課的必要環節。過去一些思政課教學往往側重最終的結果評價,更多關注教學目標計劃的完成度,卻忽視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一個個知識點的接受度與認可度。為解決這一問題,一些學校逐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創新思政課評價方式。通過打造靈活彈性、人機協同的評價方式,為思政課教師提供自動化教學反饋和評價建議,讓思政課最大程度符合學生預期、更加精准對接學生需求。

多向互動,讓思政課“活”起來。互動性強不強、參與感足不足,是影響思政課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有效增強了課程互動效果和學生參與體驗感。一些學校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師生互動平台,在平台上定制專屬互動功能,比如,手勢簽到、實時問答、小組討論、投票調查、隨機點名、彈幕評價等,在師生更加多樣的互動中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趣味性與抬頭率。一些學校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學生互動平台,在虛擬平台圍繞課程設置話題,讓同學之間相互表達觀點、彼此交流心得,讓學生充分打開“話匣子”,講出心裡話。這樣,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得所感,適時加以引導。此外,還有一些學校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多元互動平台。比如,在思政課教學中採用直播連線等方式,通過跨地域的場館合作實時呈現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展品,讓思政課教學更加可感可及﹔通過投影互動技術、全息影像技術,讓學生置身紅色時空場景,與革命先烈進行“跨越歷史時空”的對話互動,引導學生真切感悟黨的初心使命﹔等等。

虛實結合,讓思政課“新”起來。當前,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手段,給思政課教學帶來全新呈現、傳達和展示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當前,讓思政課更富吸引力,就要跳出“填鴨式”“滿堂灌”的講授方式。借助圖像圖表、視頻音頻等多種技術,突破傳統教育的資源和時空限制,讓學生有新的觀察視角,使思政課具備立體式教學空間和沉浸式教育場景。實踐中,一些學校注重運用信息技術營造的虛擬空間,讓學生以更加直觀的方式接觸教材中的人物、畫面、細節,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中激發情感認同、實現價值塑造。例如,在課堂上,學生佩戴VR眼鏡,“走進”中共一大紀念館等紅色場館,深入學習偉大建黨精神﹔佩戴VR頭盔變身為“紅軍戰士”,進入“飛奪瀘定橋”的虛擬戰場,感悟革命英雄不畏犧牲的崇高精神。這種教學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加真切具象地感悟思想、感受歷史、讀懂現實。

(作者為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

張  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必須遵循青少年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知是個體認識世界的復雜心理活動,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過程。認知是行為的先導,人的行為受認知的支配。把握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於按照規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實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遵循循序漸進規律,把階段性和進階性統一起來。循序漸進規律,指的是學生的認知隨著年齡和身心發展逐步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不斷提升發展的規律。學校思政課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其對象是處於不同學段的學生。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心理成長和社會化程度的基礎上,按照大中小學全生命周期,遵循學生認知的循序漸進規律,把思政課的階段性和進階性統一起來,逐步深化授課內容,以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需要。

一方面,根據不同學段學生成長特點講授思政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接續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目標方面,小學階段重在啟蒙引導,在學生幼小心靈裡埋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種子。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把感性體驗和知識學習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形成基本政治判斷和政治觀點。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把理論學習和實踐體認相結合,促進學生的理性認同。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實現從學理認知到信念生成的轉化,幫助學生形成理論思維。研究生階段重在深度探究,推動學生形成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打破大中小學階段性壁壘,實現各學段教學內容有效銜接、有序進階,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深入學習新知識、深刻領悟新思想,體現連貫性、統一性,形成環環相扣的“鏈條式”育人合力。近年來,不少地區和學校在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方面開展了行之有效的探索。例如,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集體備課,豐富“同題異構”示范教學資源,幫助教師更好把握教學重點,增進資源互通共享,更好促進各學段教學目標的實現。

遵循內化外化規律,把灌輸性和啟發性統一起來。內化外化規律,指的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所呈現的將授課內容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規律。其中,內化體現為通過授課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轉化為個體內在的思想和意識的過程﹔外化體現為教育對象的內在思想和個體意識轉化為外在的實際行動的過程。內化與外化是辯証統一的關系,內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礎,外化則是內化的目的和歸宿。在思政課教學中,要遵循內化外化規律,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使其內化為知識、能力和素養。同時,也要善於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並將所思所學外化於行。

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會自發生成,需要教師的理論知識灌輸、價值理念引導。這裡的理論知識灌輸,不是機械、僵化、脫離實際的“硬灌輸”,而是要依據教育規律和學生特點進行啟發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使其通過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提升辨識力、洞察力、判斷力,理性客觀看待經濟社會熱點問題,選擇正確方式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挑戰。啟發則更加注重由內向外地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知識,並通過與自身已有知識的相互印証,進而實現認識的升華,並轉化為行為實踐。思政課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要注重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切實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循循善誘、入腦入心,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遵循雙向互動規律,把主導性和主體性統一起來。雙向互動規律,指的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不斷進行思想、信息、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與影響,進而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關系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思政課教學過程應是遵循雙向互動規律的思想雙向流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當建立穩固的呼應關系,一方有所呼,另一方有所應。思政課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但同時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教學過程,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

學以教啟,教以學成。發揮思政課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需要通過教師主導的教學活動來彰顯,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式主要由教師來把握設定。因此,辦好思政課,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有意識、有原則、有技巧地把科學的理論、正確的價值觀念傳授給學生,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學生則是學好思政課的主體,學生的價值建構、知識掌握、能力養成、素質提升等,都需要通過其親身實踐來完成。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例如,一些思政課運用小組研學、情景展示、課題研討、課堂辯論等方式教學,讓學生來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同時,教師要加強引導和總結提煉,做好畫龍點睛工作。教師的主導作用,最終目的是服務於學生這一主體。主導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可以說,主導性和主體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把握好二者的關系,推動教與學形成良性互動,有助於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

(作者為中山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8日 11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