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鋒
2024年11月07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近日,由上海越劇院傾心打造的“越時代·越美麗”傳承系列演出精品迭出,新改編的《紅樓夢》既保留了傳統劇目韻味,又充滿現代人文氣息,在全國巡演中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這一重要論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指明了方向。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激活中華文化的優秀因子,激發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展現了中華民族推動文化發展的自覺性與主動性。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意味著要堅定地站在自身發展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面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深刻理解並珍視自己的歷史和現實,自覺擔當起中國人作為中華文化主體的權利與責任。一項對中國年輕群體文化消費的調研顯示,有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更願意支持國產文化產品。這種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也為近期《黑神話:悟空》的火爆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基礎。這款由中國人自主研發的產品在敘事方式上堅持“以我為主”,深入挖掘和重構《西游記》中的經典故事與人物關系,自信從容展示多元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愛中華文化。
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探索賡續中華文脈多元路徑。底蘊豐厚的中國歷史文化深深植根於人們的現實生活。協調新舊、和諧共存,實現對歷史文化元素的保護、利用和發展,讓中國人感受時代和歷史交融所產生的魅力,應該是中華文脈賡續相傳的價值導向。故宮博物院以數字化技術賦能傳統文化場景﹔上海市打造“紅色文化季”,讓歷史遺存變身創意園區,推進“建筑可閱讀”項目發展等,都是既保護歷史記憶又拓展新時空的有效舉措。在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基礎上,真正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有利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美譽度,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興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經驗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其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將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生活,並有效轉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理性選擇,這需要我們持續探索賡續中華文脈的多元實踐路徑。
堅持系統性規范化,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制機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一項系統性工作,不僅需要內涵的挖掘研究和載體的修復存續,更需要通過制度性規范化的保障,真正實現活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為此,需要整體性謀劃,包括國家政策的支持、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以及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強化規劃引領。比如,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從制度層面建立了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二是要加快完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如加快制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歷史街區與古老建筑保護條例,避免文化資源濫用或市場無序開發,筑牢歷史文化遺產的法治屏障,真正做到“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三是構建多方協同機制,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比如,在上海舉辦的“造物十二時辰——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活美學展”,復古的火車站變為藝術秀場,觀眾移步易景,感受非遺美學的“人間煙火”。中華文脈傳承發展需要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以及民眾的共同參與。政府通過提供政策支持與資金資助來引導方向,企業可以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資金和市場資源的優勢,非營利組織可以利用其靈活性和創新性在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作出貢獻,大眾參與則有助於提升傳播效能。
敬畏歷史,熱愛文化,傳承中華文脈,高揚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通過創造性轉化,我們能夠從古老的文化資源中發掘出符合新時代精神的優秀因子﹔通過創新性發展,我們又能夠使這些深刻內涵適應現代生活,展示獨特的中國智慧。
(作者:黃凱鋒,系上海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