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振峰
2024年11月06日08:54 來源:河北日報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提出“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指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由“彼此契合”到“有機結合”再到“實現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機理和實現機制。深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從“契合”到“結合”再到“創新”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於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契合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這種高度的契合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通性和互補性。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性體現在多個方面。
在整體宇宙觀方面的契合。宇宙觀又稱世界觀,指的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不僅在本體論方面強調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在方法論方面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且在辯証法方面強調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發展、矛盾的對立統一,在認識論方面強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和檢驗標准,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認識和實踐是辯証的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朴素唯物主義和辯証法思想。比如,在朴素唯物論方面,我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提出“形具而神生”“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等思想。在朴素辯証法方面,他們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執兩用中”“和而不同”等思想。在認識論方面,提出“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等思想。這些思想觀念,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先哲們對世界根本問題的看法和經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與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在社會理想觀方面的契合。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是實現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不僅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而且人們的精神境界也極大提高,每個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發展。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中華兒女追求的理想社會目標是經過“小康”最終實現“大同”。根據《禮記·禮運》記載,“大同”社會的最大特征是“天下為公”,在大同社會裡,“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未來“大同”社會的描述,雖然與馬克思主義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無論從理論基礎還是實踐基礎上都存在區別,但是作為人類文明共有成果的社會理想觀在其主要特征與體現形式上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在社會主體觀方面的契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的創造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民本思想,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等,這些民本思想的精華與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在生態文明觀方面的契合。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體。一方面,人的生存和生活離不開自然界﹔另一方面,人類又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們在探索、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可以不斷改造自然,使之為人類服務。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內在要求。在中華傳統生態思想中,天地萬物也被看作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國古代許多思想家提倡“天人合一”觀念,強調“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這些朴素的生態文明觀念與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有著高度的契合性。
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
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所以才使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成為可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我們要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實現“結合”需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主體是推進實現“結合”的核心力量。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首先要找准推進實現“結合”的主體,即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庄嚴歷史責任。我們要真正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自覺提升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這些都是推進實現“結合”的關鍵要素。
實現“結合”需要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確認識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是實現“結合”的關鍵。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大系統,其中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裡所說的優秀因子,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隻有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才能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實現“結合”需要找准科學的方法路徑。“結合”不是硬湊在一起,要講求方法路徑。一是必須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並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二是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三是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在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中實現創新
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目的在於創新形成新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結合”本身就是創新,鞏固了文化主體性,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通過“結合”實現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過程,是相互成就的過程。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推動中華文明不斷實現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賦予馬克思主義以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新飛躍。
通過“結合”實現實踐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會形成理論上的創新,而且會促進實踐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和國家的事業之所以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勇於推進實踐創新。
通過“結合”實現制度創新。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對制度創新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開創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與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傳統,“兼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關聯。我們沒有搞聯邦制、邦聯制,確立了單一制國家形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順應向內凝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發展大趨勢,承繼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既得益於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引,也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支撐。“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並有力地作用於道路、理論和制度。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