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副主席 劉思揚

2024年11月06日08:41    來源:學習時報

國際傳播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指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這一重大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國際傳播形勢任務的敏銳洞察、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對於推動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在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開辟了中國之治新境界,邁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國內形勢紛繁復雜。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既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也要加快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外部輿論環境。

聚焦國際社會關切,對外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類情懷和世界價值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也為世界各國人民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破解人類共同難題、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作出了世界性貢獻。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豐富和發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和實踐,以其強大歷史穿透力、理論說服力和心靈震撼力,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動蕩的世界增添穩定性、注入正能量、指明新方向,具有深遠世界意義。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就要聚焦國際關切、強化受眾意識,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秘鑰”,讓國際社會透過“思想之窗”,更好地了解中國道路、發展秘訣,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力量。在體系化、學理化上下功夫,既深入宣傳闡釋中國理念、中國制度、中國道路,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也深入宣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中國主張、中國方案深入人心。在深化、活化上下功夫,生動、形象、具體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把豐富思想內涵蘊含其中。在共情、共振上下功夫,既深入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家國情懷,也大力闡釋習近平總書記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天下情懷。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價值觀念和文明體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從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再到仁者愛人、以德立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是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思想源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就要推動中華文明與全球各國文明平等交流、和合共生,努力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的動力,在文化交流交融中增進友誼、凝聚共識。讓文明標識“亮起來”,更好提煉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講清楚中國是什麼樣的文明和什麼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讓世界真正理解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讓文化元素“走出去”,用好京劇、陶瓷、美食、美景等各種元素,舉辦展覽、演出、體驗、交流等多種活動,發揮中央和地方媒體國際傳播中心、文化文藝單位、駐外企業等機構合力,用好海外僑胞寶貴資源,形成“文化出海”的強大動能。讓中外文明“融起來”,堅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文明,在平等互鑒中取長補短,在交流碰撞中促進文明發展創新、美美與共。

講好中國故事,激發不同文化的民族情感共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作為中國故事的“第一主講人”,習近平總書記常在出訪的演講裡、在國外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用講故事的方式讓更多國家的人民聽見中國聲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拿破侖的話提出“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巧妙駁斥了“中國威脅論”,一個可親、可愛的中國形象呼之欲出。在智利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時,習近平總書記以智利金和中國玉制作的“金鑲玉”北京奧運會金牌為例,將中智兩國人民情同手足的緣分比喻成“金玉良緣”,隱喻著對中智兩國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長期穩定發展的深刻判斷。一個個鮮活的故事、生動的比喻,增進了彼此間的信任理解,拉近了相互間的心靈距離。

實踐充分証明,好故事能夠跨越語言障礙、超越文化紛爭、穿越心靈隔閡,誰的故事能打動人,誰就能擁有更多受眾、實現更好傳播。近年來,我們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取得較大進展,《流浪地球》《山海情》等一批影視作品全球播映,科幻小說《三體》、網絡小說《斗羅大陸》等一批文學作品揚帆出海,這些中國故事之所以贏得海外受眾青睞,正因為寓理於情、情理交融,把“我們的故事”變成“世界的故事”,生動展現全人類共同情感和價值。近期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全球爆火,除了制作技術、傳播渠道等因素,更為吸引人的是故事內核,該游戲以《西游記》為故事背景,突出不畏強權、勇於挑戰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情懷,贏得眾多海外玩家青睞。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就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善於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文化背景迥異的聽眾聽得懂中國人的講述,在講述者與傾聽者之間產生“化學反應”。在提高情感共鳴度上下功夫,注重研究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眾習慣與特點,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使中國故事、中國聲音更好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認同和接受。在提高傳播精准度上下功夫,採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准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在提高傳播覆蓋面上下功夫,適應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趨勢,加快移動端國際傳播平台建設,更多採用短視頻等可視化形式,更加重視利用社交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持續提升國際傳播力影響力。

豐富敘事話語體系,善於借助“外眼”“外嘴”“外媒”

百聞不如一見,事實勝於雄辯。中國歷來秉持開放包容姿態,與世界人民和平共處。延安時期,為了突破國民黨及帝國主義的輿論封鎖,我們黨主動邀請外國記者來延安訪問,他們被延安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景象所吸引感染,通過多種方式向國際社會報道“另一個中國”,向世界呈現一個“熱烈的新社會”,不僅粉碎了國內外的輿論封鎖,發展壯大了國內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有力塑造了充滿生機、積極進取的“紅色中國”形象。

中華傳統文明源遠流長,中國現代文明迅猛發展,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近年來,一些國外視頻博主來中國旅游,為中國的發展和安全所震撼,被中國的文化和美食所吸引,他們將所見所聞拍攝成視頻在全球社交媒體上傳播,用親身體驗的反差感沖破了西方輿論屏障和意識形態隔閡,給很多人帶來了關於中國的真實和新鮮認知,改變了對中國的刻板負面印象。中國記協舉辦“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走讀中國”和“中東歐國家記者看中國”等採訪採風活動,邀請境外記者到北京、廣東、浙江、上海、重慶等地開展實地採訪採風,多角度、寬領域、深層次感知中國發展活力和文化魅力,外媒記者表示,“中國是你隻要第一次來了,就會有第二次和無數次的地方”。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就要豐富敘事方式,堅持“造船遠航”與“借船出海”並舉、“主動發聲”與“借嘴說話”並行,用國際民眾的所觀、所感、所言,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打破西方媒體信息繭房。讓國際朋友多起來,持續拓展國際“朋友圈”,創新拓展“走讀中國”活動,邀請更多國際友人、媒體記者來中國採風體驗,實地感受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成就。讓交流平台多起來,持續鞏固拓展世界媒體峰會、“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中非媒體合作論壇等國際交流平台,加強媒體交流對話和高層往來,通過征文約稿、稿件互換、合辦節目等形式,加大“借船出海”力度。讓民間交往多起來,持續推動走出去、請進來便利化,讓更多外國友人用更好的旅游體驗,感受中國的開放包容、中國式現代化的非凡成就,涌現更多“新時代的斯諾”。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筑新時代國際傳播人才優勢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人才是關鍵。在世界傳媒格局變革中搶佔先機,必須有一批具有國際眼光、全媒素養、善講故事的國際傳播人才隊伍。近年來,我們在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的國際傳播工作室,生動鮮活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有力有效開展輿論斗爭。中國記協充分發揮行業引領作用,打造“記者之家”大學堂培訓平台,打造“金課”體系,開展教育實踐,推動新聞從業人員持續提升國際傳播能力。但總體來看,精通國際傳播的專家型人才、多語種人才、外籍人才和其他行業領域人才匱乏,媒體從業人員國際視野和專業能力有待拓展提高,國際傳播內容策劃、傳播產品創意制作、全媒體協調運用等能力不足,高素質國際傳播人才流動性較大。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就要堅持人才戰略不動搖,健全完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機制,改革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努力培育形成規模宏大、本領超群、銳意創新的國際傳播人才隊伍。夯實基礎培育人才,完善國際傳播課程體系,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養既了解中國國情又具有全球視野的綜合型新聞傳播學子。“百花齊放”選育人才,既注重招引新聞、外語人才,也注重招引全媒體人才、數字化技術人才,選拔任用熟悉新媒體、擅管理、懂運營的中青年優秀人才,充實到關鍵崗位,拓寬發展空間。創新體制留住人才,鼓勵支持新聞單位推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和機制創新,健全全媒體績效考核,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中國式現代化從根本上扭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深刻影響著世界現代化進程,是最動人、最有說服力的中國故事。隻要全黨上下齊動手、銳意改革謀創新,就一定能夠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