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評論員
2024年11月05日08:31 來源:經濟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改革任務千頭萬緒,得其法則事半功倍。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破和立的辯証統一,破立並舉、先立后破,該立的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在立的基礎上及時破,在破立統一中實現改革蹄疾步穩”。這一深刻論述,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安排改革任務的先后順序、把握好推進改革的時度效、加強各項舉措協調配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立是破非,是改革的基本邏輯。回望4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我們一次次在關鍵的“破”與“立”之間校准了前行的航向。當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比過去要求更高,先立后破強調的是“立”的節奏時機。“不能把手裡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形象生動的比喻,是對“先立后破”的最好詮釋。
“破”不是改弦更張,“立”也不是另起爐灶。“破”和“立”都要圍繞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展開,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切實把一系列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礡力量。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必然包括不斷健全已有制度和推進新實踐新領域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等問題。“先立后破”的方法論意義,就是要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發揮好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破除阻礙生產力持續涌流的堵點卡點﹔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完善和發展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規體系、文化體制機制、生態文明體制在內的各項制度體制安排﹔通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讓制度優勢更充分地轉化為治理效能,讓治理效能落地為民生福祉。
破立統一的指向,在於穩中求進,確保改革發展的連續性與開拓性。統籌推進諸多領域改革,務必要掌握好節奏、把控好風險。比如,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未立先破﹔實現“雙碳”目標等不得也急不得,要從實際出發,堅持先立后破,確保能源安全﹔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切忌先破后立、快破慢立甚至隻破不立。這就要求我們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對必須取得突破但一時還不那麼有把握的改革,採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先行試點,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勇於開拓,取得經驗、看得很准了再推開。既要有隻爭朝夕的勁頭,也要保持歷史耐心,在破立統一中不斷取得改革新成效。
相關專題 |
· 重要評論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