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梧
2024年11月04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列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內容之中。這表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構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同於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在此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學意蘊。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是我國長期形成的基本國情,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條件。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這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一方面,“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復雜多樣的巨量需求,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任何一個小問題,一旦乘以14億多人口,就會成為天大的問題。另一方面,“人口規模巨大”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優勢、潛能與動力。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14億多人口,形成一個全球超大規模的市場,具有深厚增長潛力,孕育蓬勃創新活力,為應對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提供了回旋空間。無論是應對“人口規模巨大”的挑戰,還是發揮“人口規模巨大”的優勢,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當成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才能滿足各地區、各行業、各群體之間差異化的利益訴求,才能守住糧食、醫療、教育、養老、治安等民生底線。同樣的道理,也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尊重人的主體性地位,充分調動人的能動性作用,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本質,才能把巨量的“人口規模”轉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所需的“人才優勢”。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資本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務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導致貧富差距過大、兩極分化嚴重。對此,馬克思就曾指出,資本主義現代化在“財富積累”的同時,必然伴隨著“貧困積累”,“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相比之下,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少數人壟斷財富佔有的現代化,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人學視角看,共同富裕不僅是財富生產的結果如何分配的問題,而且是財富生產的前提條件如何分配的問題,這就涉及每個人的發展空間是否充分、發展機會是否公平、發展條件是否均衡的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共同富裕問題時指出:“要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避免‘內卷’、‘躺平’。”共同富裕不僅是收入分配的經濟學命題,同時也是深刻的人學命題。隻有充分打開人的發展空間,才能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前提條件,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能。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一個重大弊端在於,物質繁榮與精神虛無如影隨形,物的增殖與人的貶值同時存在。馬克思曾指出:“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精神文明的萎縮困頓,導致人的物化、矮化和片面化。對此,習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語》中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這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人的全面發展必然體現為美好生活需要。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人的需求不僅是維系自我生存的單一物質需求,而且是在物質豐裕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求更加全面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別是高質量的精神生活需求。人們不僅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還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不僅追求效率和公平,還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精神生活的充實,追求生命的意義。在此意義上,美好生活需要便具有了深刻的人學內涵。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不僅打開了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需求空間,而且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馬克思看來,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作為肉體的、感性的、有意識的自然存在物,人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自然界。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深刻論証了人與自然界具有彼此依存、互為存在的本質性關系。資本主義現代化由於片面追求資本增殖邏輯,逐漸暴露出“反生態”弊端,“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純粹的有用性,因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由此導致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因此,生態文明問題不單純是自然界如何自我修復的科學問題,而且是人如何看待自然界、利用自然界的人學問題。從人學視角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就是“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與“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的高度統一。這種統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才能實現。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脫離了社會主義制度,人與自然的本質統一也就無從談起。社會主義旨在追求人類發展的公共性,必然選擇生態文明道路。因此,社會主義中國在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大力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消耗與環境破壞,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不走國強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從人學視角看,隨著“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人也逐步轉變為“世界歷史性的個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個人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也就是與世界歷史直接相聯系的各個人的存在”。這意味著,人類是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想要合作共贏而非沖突對抗,就需要激活馬克思的“人的類本質”思想。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承認人的類本質,就是承認人不能脫離他人而獨立存在,而是與他人存在著彼此共通的內在聯系,而且這種與他人共通的內在聯系上升到了人的存在的本質高度。根據馬克思的“人的類本質”思想,“世界歷史性的個人”不僅要實現自身利益,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僅要維持自身的存在,同時也要追求彼此的共在﹔不僅要“各美其美”,而且還要“美美與共”。這與中華文明所追求的萬物一體、民胞物與的理想境界高度一致,共同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寶貴理論資源。
鑒於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人學意蘊,人的發展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追求,同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支撐。新征程上,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向物質資源要增長要素、向超大規模市場要增長潛力,同時也要向人的發展求動力、挖潛力。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始終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目標,在實現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必將為人類社會開辟出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張梧,系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長聘副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