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波
2024年11月01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回信表示:“希望你們弘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為促進中外科技交流、推動科技進步貢獻青春力量。”這場由教育部主辦、以“創新”為名的青年賽事,吸引了來自全世界153個國家和地區5406所學校的514萬個項目、2083.6萬人次報名參賽。在激勵國際大學生走向廣闊創新舞台、增進中外科技交流的同時,也為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開展創新教育和創新實踐開啟了新征程,為當代青年創新創造、成長成才、投身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厚植廣袤沃土。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工作。強調“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通過加強教育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更多實踐機會等,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青年人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了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戰略部署,為我們在新征程上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提供了重要指導和行動指南,也為新時代中國青年創新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錨定了戰略目標。近年來,中國青年創新教育在政策支持、資金投入、項目開展、競賽成果、科技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發展成果。例如,2023年財政部下達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項目預算1億元,用於支持各地依托省域內高校建設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同時,已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相關的課程和專業方向,2023年國內眾多高校已將創新創業課程納入必修或選修體系,部分學校還設立了創新創業專業或輔修專業,為青年學生提供了系統的學習機會。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現為“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自2015年正式啟動以來,已經舉辦了十屆,各類獲獎項目的質量和創新性不斷提升。
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技術等前沿科技不斷涌現,新技術與產業變革的時代浪潮為青年創新創造提供了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青年人的自身優勢和發展特點使其能夠更快地接觸和掌握新技術,並將其應用於創新創造中,持續為產業轉型升級賦能。青年科技人才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各領域中極具活力和潛力的群體,高效、完全、充分利用好青年創新資源是我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助推力量,必須高度重視青年創新教育,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青年科技人才。
如何讓更多敢闖會創的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首先,需要打造更具活力效能的體制機制。緊密結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出台專項政策鼓勵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加大對青年創新教育的投入。其次,改革課程設置,融入前沿科技知識與創新實踐課程,打破學科壁壘,培養跨學科思維。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平台,為青年提供參與實際科研項目的機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最后,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摒棄單一的學術成績評價,注重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綜合考量。加大資金支持,設立青年創新基金,鼓勵大膽探索,消除后顧之憂,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青年科技人才。
培養敢闖會創的青年科技人才,也離不開親和友好的社會環境。弘揚創新精神,通過媒體廣泛宣傳青年創新創造成功案例,樹立榜樣,激發青年的奮斗熱情。同時,將創新文化融入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平台建設上,加大投入打造創新孵化基地,為青年提供場地、資金、技術等支持,全社會共同努力,形成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良好氛圍,為青年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助力他們在創新創造的道路上綻放光彩。
培養敢闖會創的青年科技人才,還要鼓勵他們積極投身對外交流活動,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擁抱世界科技潮流,廣泛參與國際科技研討會、學術交流活動等,學習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技術與創新理念,互相借鑒,不斷發現自身不足並加以改進。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引導青年科技人才在交流碰撞中點燃智慧火花,在共同解決全球性科技難題過程中架起友誼橋梁,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科研視角碰撞帶來啟發,共同推動全球科技進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培養敢闖會創的青年科技人才,還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將科研成果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融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火熱的實踐中。未來,我們期待著更多敢闖會創的青年科技人才相繼涌現,立足創新與實干,以創新為刃、披荊斬棘、勇攀高峰,積極投身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歷史洪流,以新技術、新模式助推新的業態升級,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書寫壯麗篇章!
(作者:高洪波,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