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在歷史長河中認知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

嚴 慶

2024年10月31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在歷史長河中認知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命運,體現著中華民族存續與發展的時空過程﹔共同體,則體現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內在凝聚力。中華民族共同體以中華文明為動力,以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為根脈和魂脈。

1.中華民族的團結內聚是歷史必然

中華大地上的各類人群浸潤不斷發展的中華文明,經歷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人們共同體——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中華大地”是中國各民族祖祖輩輩的故土家園,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與資源、能源補給庫,是中華民族認同根脈生長的肌體﹔“各類人群”是中華大地的主人,也是中華民族的構成主體,經歷分合融匯、生生不息,逐步形成血脈相融的大家庭﹔“中華文明”是各類人群在中華大地上創造、積累、選擇的文化結晶,文化滋養文明,文明形塑文化,文化和文明決定其主體走向何方。“長期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國各民族團結凝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本途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多樣需求凝結成各民族之間共同的、堅韌的利益紐帶、情感紐帶、精神紐帶,雖經歷紛爭、曲折,但相依共存的主流不變、趨勢不改﹔“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是各民族與國家相互形塑與選擇的歷史進程,是創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自覺、自立、自主、自強取得和捍衛國家主權的歷史進程,國家意識和政治認同成為這一進程中最為明確的追求﹔“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是各民族的心之所屬、命之所系、運之所寄,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與忠誠。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內部結構與構成格局,以中華文明為內在規約和持續動力,是人民選擇的結果,也是一代代人積極建設的結果。

2.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持續動力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中華文化,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滋養、鑄就中華民族。理解中華民族一定要從理解中華文明開始,或者說,中華文明是理解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一把金鑰匙。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為了回答中華文明何時、如何、為何形成等關鍵問題,在從“十五”時期開始的20多年裡,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者們持續開展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研究,對中華大地上的文明演進進程、格局輪廓給出了概括,那就是萬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進入文明社會、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權鞏固、兩千兩百年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自此,中華民族進入大一統國家的文明階段。將國家的出現納入文明形成標准是中國對人類文明標准創設的貢獻,這一貢獻改變了西方學術界將文字、冶金術和城市出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准的局限性。

探源工程研究團隊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個多元一體的過程。氣候、地質、水文等要素影響到人類的早期活動與生產生活。距今5800年前后,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不同區域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階段,依托不同的空間環境、生態資源、人文知識等,創造出多樣態文化,並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兼收並蓄。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為其長期生長的起點,並逐步發展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呈現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華文明精神特質。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為什麼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萌發於中華文明,這樣的精神力量激勵中華民族代代自強不息,世世厚德載物。

中華文明歷史長、規模大且未曾中斷,輔之以世界上最完整的文字歷史記錄和經久不斷地禮樂教化、道統傳承(文化精神),規約、指引著中華民族選擇團結凝聚、銳意進取,中華民族又通過不斷創造物質財富、推動技術進步、優化制度建設、接續文化發展來推動文明進步,從而實現文明主體與文明進步之間的循環能動、向前發展。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不斷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部格局、共同體的不竭動力、共同體的發展取向。

3.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

不同於在西方具有廣泛影響的理解現代國家建設的現代化理論和依附理論,理解中華民族的國家建設必須立足於中國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文明悠久。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歷史經驗模式,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就要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即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樣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告訴我們,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實體是長期發展的結果,是由諸多共同性所共同決定的客觀實在。

疆域是國家的地理基礎,也是各民族賴以生存的物理空間和文化空間。關於祖國的歷史記憶是不同時代的人們選擇社會后續發展方向的重要參考。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擁有了共同的國家認同和深沉的家國情懷。中華民族對世界的看法是由自身文化塑造的,文化是特定群體共同的思想、習俗、傳統、規范和社會行為,是一個群體共同的信仰、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期望,並代代相傳。民族精神則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靈魂,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所在。中華民族精神作為維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與追求的精神紐帶,是推動中華民族走過曲折、不斷走向繁榮的精神動力。

正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讓各族人民都有一個共同家園、都有一個共同身份、都有一個共同名字、都有一個共同夢想。諸多的“共同”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紐帶和命脈。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已經找到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需要其他任何人對我們指手畫腳、充當“教師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對外獨立、對內解放中迎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作為先進的政治力量應時代需求而生並迅速壯大,逐步成為有力組織、動員全域、全社會力量的凝聚核心。人民成為最廣泛、最受珍愛的身份認同,萌生出人民當家作主的巨大力量與能量。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進一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增強了各領域的共同性,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以及多維度、多領域的共同性不斷增量,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不斷得以推進。

中華民族是極具自主性的人們共同體,在自身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推動中華文明發展進步,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用不斷發展著的中華文明規約與引導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在歷史長河中認知與把握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統一多民族國家建設進程及其內在關聯,才會更好地懂得“我們永遠在一起”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也才會進一步激發各民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作者:嚴 慶,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協同研究基地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