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 小束手稿的理論價值

王國勤 王代月

2024年10月28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 小束手稿的理論價值

   新歷史考証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簡稱MEGA2)第I/5卷《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費爾巴哈”章包含著馬克思標上了連續頁碼的主手稿(即單行本《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第II-IV部分)和在主手稿完成后馬克思恩格斯多次寫作、修改的全書序言和修訂稿,以及巴納所發現的殘頁。日本學者廣鬆涉將前者稱為大束手稿,將后者稱為小束手稿。小束手稿具體包括“費爾巴哈”章的三個章開篇,以及兩個殘篇。雖然這部分被排在“費爾巴哈”章的最前面,但實際上卻比“費爾巴哈”章其他部分寫作時間要晚。根據MEGA2第I/5卷《德意志意識形態》編者對寫作具體時間的考証,三個章開篇的寫作時間大概在1846年的6月初到7月中旬,兩個殘篇的寫作時間大概是1846年5月30日到7月中旬。小束手稿雖然呈現出不斷修改甚至沒有完成的樣態,但這並不意味著小束手稿不重要。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小束手稿晚於“費爾巴哈”章其他內容的寫作,這也意味著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這部分相對更加成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小束手稿彰顯了唯物史觀的主體性向度

   長期以來,學界主要從生產力與交往形式、市民社會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証關系來把握《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中的唯物史觀。這種理解彰顯了唯物史觀的客體向度。但在“費爾巴哈”章的小束手稿中,馬克思恩格斯則通過提出“現實的個人”概念強調了唯物史觀所具有的主體向度。“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個概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的大束手稿中並沒有出現,導致學界長期對這個概念僅僅從馬克思恩格斯所實現的人學觀變革來理解,而沒有梳理“現實的個人”與歷史發展客觀規律之間的內在關系,忽略了“現實的個人”所具有的唯物史觀價值。

   費爾巴哈率先提出哲學要立足於“現實的人”,但馬克思恩格斯卻判定費爾巴哈強調的人依然是抽象的人,其根本原因在於他沒有真正解決個人何以具有現實性這個關鍵問題。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小束手稿中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其一是人與動物的區別。“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麼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費爾巴哈明確提出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意識。但這種區分依然停留於抽象的普遍性之中,預設了先驗的人性。馬克思恩格斯則交代了他們要根據物質生產實踐來區分人和動物。雖然人和動物都具有生命,需要維持生命的存在,但人並非是受著本能的驅使,而是以能動的物質實踐活動為中介獲得生活資料的滿足和生命的維持。其二,人與人的區別。“個人是什麼樣的,這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對於個人的現實性,不能僅僅與動物進行區分,作為社會存在物,還需要從現實的社會關系來考察。所謂“生產的物質條件”實質就是生產資料狀況,技術上表現為以工具為標尺的生產資料發展水平,權力關系上則表現為生產資料的歸屬所有,及其所決定的產品分配關系。通過生產資料這個關鍵中介,個人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被確定,由此也使個人獲得本質的社會規定性,人與人的本質差異被揭示。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分析了生產的物質條件本身是前一代人生產的結果,個人只是在繼承的條件下進行生產。因此“現實的個人”構成了生產力的主體,生產力僅僅是現實個人能力的對象化產物,生產關系則是生產力諸要素的社會形式,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出政治和觀念的上層建筑。離開了“現實的個人”以及他們所開展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就不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更遑論它們之間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問題。

   恩格斯晚年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將唯物史觀表述為“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認為要在勞動中找到理解歷史發展的鎖匙。這無疑是對小束手稿中主體與歷史發展關系的准確表述,離開了“現實的個人”及它所從事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就不存在歷史。因此要完整把握《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唯物史觀,就需要將小束手稿的主體向度和大束手稿的客體向度結合,使唯物史觀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具有價值性,是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這恰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特性。

  小束手稿初步體現了唯物史觀的現實性精神

   《德意志意識形態》初步系統表述了唯物史觀,其重要的文本依據是馬克思所標示的第11-16頁,即《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2018年版)的第23-28頁。在這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四重原初關系,表述了物質生產的基礎性決定作用,在此基礎上闡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証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此時所表述的唯物史觀還只是一種抽象的基本原理,雖然體現了與唯心史觀的根本性差異,但馬克思同時也指出,抽象對於編撰歷史雖然具有積極價值,但“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唯物史觀還需要深入到每個時代的個人的實際生活過程和活動之中,進一步實現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體現唯物史觀所具有的現實性精神。

   小束手稿不僅存在著對唯物史觀抽象原理更加成熟的表述,而且初步實現了唯物史觀的現實化。這不僅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在小束手稿的“殘篇1”以更加精准的語言考察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產生之前所有制形式的演變,以及每一種所有制形式所對應的階級關系,以經驗材料証實了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而且在小束手稿的“殘篇2”中用“一定的”術語強調了唯物史觀的特定現實性精神:“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五個“一定的”意味著唯物史觀不是抽象的教條,而是要立足經驗現實,把握事物自身存在的邏輯,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所強調的與德國哲學不同,他們要從實際活動的人以及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出發,而不是從想象的抽象出發。唯物史觀作為科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深入事物自身,在精准把握事物特殊性的基礎上揭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發展邏輯。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何馬克思反對俄國民粹派米海洛夫斯基將他有關資本主義起源的觀點普世化,以及馬克思一再修改,非常慎重地回復俄國革命者查蘇利奇的來信。因為唯物史觀所揭示的歷史發展客觀規律是對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本質抽象,雖然它離不開歷史事件和現象的發生,但並不能直接地與歷史事件和現象等同。立足於特定的歷史事件,就需要以唯物史觀所強調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方法論為指導,考察不同歷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比較研究不同歷史事件的特殊性背后所蘊含的普遍性,才能真正把握到歷史的客觀規律性。

  小束手稿為解決《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文獻學爭論提供根據

   《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由於馬克思恩格斯並沒有完成,流傳下來的手稿不僅殘破不全,而且存在大量的修改,這就使對《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的辨識和編輯困難重重,歷經百余年賡續努力,MEGA2第I/5卷在2017年11月才得以正式出版。但即便MEGA2編者在繼承已有編輯成果的基礎上,重新辨識了文字,認真推敲了寫作時間,國內外學界並沒有因此而終結有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文獻學爭論。除了長期存在的有關小束手稿的編排順序的爭論外,MEGA2編者又提出了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批判的三位后黑格爾哲學家中,究竟誰才是批判的核心人物,以及究竟《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寫作動機是什麼的問題。小束手稿作為最后寫成的部分,在內容上不僅存在著對青年黑格爾派的總體概括,而且對唯物史觀也存在著不同於大束手稿的正面闡述,因此對於解決這些爭論,澄清學界的理論疑惑具有獨特的理論價值。

   鮑威爾、費爾巴哈和施蒂納三人究竟是誰構成了馬克思恩格斯當時批判的核心對象這一問題,從馬克思恩格斯在小束手稿中的寫作情況看,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思想存在著不斷清晰化的過程。根據MEGA2《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存在著三個章開篇,即I.費爾巴哈.A.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的;I.費爾巴哈.1.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國哲學﹔I.費爾巴哈.導言(“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所宣告的……”)。在第二個章開篇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現實的個人”概念,顯然是相對於施蒂納而言的。正是施蒂納強調個人概念,將費爾巴哈的“類”批判為“神人”,並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提及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試圖實現人的真正的“類存在”。這促使馬克思不再簡單地使用一般性的人概念,而是從一般的人進入到個人。馬克思在第二個章開篇中清晰地意識到費爾巴哈類哲學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施蒂納個人概念所具有的價值,所以才會在第三個章開篇刪掉了“我們這些意見正是針對費爾巴哈的,因為隻有他才至少向前邁進了一步,隻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認真地加以研究”。根據MEGA2編者的考証,第三個章開篇是對第二個章開篇的謄清,因此寫於第二個章開篇之后,這表明馬克思恩格斯此時消解掉了費爾巴哈作為他們理論批判的核心地位。

   綜上所述,《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的小束手稿不僅總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的結論,而且深化了“費爾巴哈”章中的唯物史觀內涵。

   (作者:王國勤系浙江傳媒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王代月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