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構建行業高校沉浸式“大思政”育人體系

黎德龍

2024年10月22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構建行業高校沉浸式“大思政”育人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整體進入質量提升和內涵發展的新階段。行業特色型高校要立足行業特色,強化系統思維,從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拔尖人才培養等維度推動協同育人﹔要發揮好行業優勢,從人才、載體、機制等方面整合好行業力量,彰顯思政教育的育人特色。

  探索“思政+”育人機制

   建立“思政+創新思維”科教融匯機制。行業特色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遵循創新思維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將行業元素、科學元素融入專業教育中。要在講好科學家故事、傳承好科學家精神中,引導新時代大學生深刻把握歷史與現實、行業內與行業外、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等的辯証關系﹔要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系統思維,教會學生充分運用創新思維、辯証思維掌握本領、提升能力﹔要逐步掌握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理論武器,善於運用矛盾分析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高校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進一步完善學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搭建“思政+行業特色”產教融合平台。行業特色型高校要立足行業特色,整合各方資源,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搭建“校內導師+企業導師”雙主體育人、“課程教學+實踐基地”協同育人、“專業教育+實習實訓”融合育人等產教融合平台,促進校企協同、校地協同,增強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思政+專業特色”協同育人效應。要立足學科專業實際,結合行業特色,深入挖掘行業優質資源,分類歸納、逐級協調完成育人資源整合。要強化校企科研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而轉化為支撐專業發展的實踐動力。要不斷調整優化學科和專業結構,在原有教育體系中植入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打造“思政+創新精神”拔尖人才培育陣地。“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高校要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搭建教師專業化發展平台,激勵廣大青年教師成長為專家型、創新型教師。同時,要探索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思政教育要有機融入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卓越教育體系,著力造就更多勇立潮頭、堪當大任的拔尖創新人才。要著力打造“思想領航—思維拓展—創新實踐”的全鏈條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激活教師和學生主體動能,構建師生拔尖創新人才成長共同體。

  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

   發揮人才優勢,構建“大思政課”課程育人體系。培育“好師資”是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的前提和關鍵。行業特色型高校既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也肩負著培養專門人才的重任。為適應行業“專精特新”的人才需求,行業特色型高校應結合學校發展戰略和辦學定位,在課程體系中凸顯行業特色,不斷提高課程教學的精准性和針對性,實現專業化、特色化、行業化的人才培養要求。在“大思政課”隊伍建設方面,一方面,要從行業人員中選聘佼佼者擔任“大思政課”特聘教師﹔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行業思政課特聘教師的培訓,尤其是加強其思想教育和教學技能培訓,促進其補充足夠的教育學知識、掌握必要的教育規律和授課方法。沉浸式“大思政課”要融入更為真實生動的現實素材,採用更為新穎豐富的教學形式,運用更為先進交互的數字技術手段,全面調動學生的生理、心理感知經驗,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場景中的主體作用,以此增強思政課的沉浸性、參與性和互動性,助力實現“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育人目的。

   整合載體優勢,搭建“大思政課”實踐育人體系。實踐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將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有機融合的重要途徑。行業特色型高校要立足行業載體優勢,搭建實踐育人平台,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一方面開展特色實踐教學,主動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挖掘行業特色文化資源並轉化為實踐教學資源﹔另一方面,注重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在開展愛國主題實踐教育活動中,借助紅色主題展覽館、博物館和文物遺跡等,引導大學生植根紅色沃土、傳承紅色基因,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從而更好地服務行業發展。

   激發機制優勢,優化“大思政課”文化育人體系。行業特色型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必須筑牢校園文化陣地。在宣傳機制構建上,高校要充分運用內宣、外宣和線上、線下載體平台開展宣傳思想文化教育。要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契合新時代大學生思維特點、成長方式和個性需求,以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宣傳,逐步體現第三課堂的育人成效。以黨政職能部門、二級學院、社團組織等為依托,以校園圖書館、校史館、校園融媒體矩陣等為載體,以黨課、青馬工程培訓、班團組織會議等為渠道,以理論宣講、知識普及、文化傳承等為內容,不斷拓展文化的空間和陣地,著重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信念、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開展鑄魂育人工作,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黎德龍,系重慶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