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堯 苗英振
2024年10月21日08:17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在中國傳媒大學建校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傳媒大學全體師生回信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希望你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新聞輿論工作需要,突出辦學特色,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為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深刻指出了新時代新征程新聞院校的職責使命,明確了辦學治校、育人育才的根本要求,為做好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新聞院校肩負著為新聞媒體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重要職責,新聞院校的教學水平、育才質量,決定著新聞傳播人才供給質量,進而影響著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成效。近年來,中國傳媒大學等新聞院校積極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深入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為黨的新聞事業培養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新時代新征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形勢任務,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面臨新的要求。新聞院校要努力適應新聞輿論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完善學科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提升人才培養的精准性、人才供給的有效性,著力培養大批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為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聚焦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需要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如果脫離這一根本要求,人才培養將出現方向上的偏差。要強化新聞媒體和新聞院校的協同聯動,推進供需對接,建立新聞媒體需求牽引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於人才需求優化人才培養布局,調整專業結構、學科體系,以中國新聞工作實踐為基礎建設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注重課程體系設置,加快新聞傳播學科教材建設,努力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自主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探索推進訂單式、定制化培養新聞傳播人才,進一步明確培養方向、教學內容、考核目標,在專業培養、能力塑造上更好促進供需匹配。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史教育,讓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深入了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奮斗歷程,傳承黨的新聞事業紅色基因,弘揚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崇高風范,涵養家國情懷、精神品格,自覺服務黨和人民需要。
當前,新的信息技術加速迭代升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傳媒領域應用普及,給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廣播到電視再到網絡、人工智能,變化的是媒介和形式,不變的是內容。厘清內容、形式、媒介之間的關系,有助於更好促進學生新聞傳播專業能力養成。內容是主流媒體的核心優勢,內容創作生產能力是新聞傳播人才的核心專業素質。堅持內容為王,注重提高學生的新聞敏感性,以創新創意、選題策劃、新聞寫作、產品制作等能力培養為根本,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外人文交流更加深入,國際傳播職責愈加重要,跨文化溝通能力、對外傳播素養成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重視語言能力培養,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加強國外話語體系和受眾習慣教育,培養他們知內知外的能力,敢於善於在國際輿論場上發聲。當前,掌握全媒體技能成為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必備條件,應積極研究跟蹤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重視其在媒體領域的應用,引導學生學習新的理念、新的技術,努力掌握新的新聞生產創作工具手段,成為一專多能的全媒體人才。
大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課堂,更是文化傳承、精神賡續的殿堂。新聞院校要注重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弘揚教育家精神,不斷提升教書育人能力,努力培養一批能夠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新聞工作實踐性強,學生既要在課堂上學習,又要在實踐中歷練。一方面,支持優秀青年教師到主流媒體跟班學習和鍛煉,增強實踐經驗,推動媒體業務骨干到高校授業解惑,傳授實踐經驗,提高專業素質培養效果﹔另一方面,建設一批實踐基地和平台,推進媒體和新聞院校技術、平台、資源共享,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實踐鍛煉提供良好條件,鼓勵他們鍛造過硬素質、過硬本領、過硬作風。
(作者:張金堯 苗英振,分別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研究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