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偉
2024年10月19日08:35 來源:重慶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列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之一,強調要“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這深刻體現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文化創新發展,努力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守正創新中激發精神文化活力。守正創新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基因,是馬克思主義的寶貴品格。一是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深入挖掘與重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仁愛、民本、誠信等核心思想和道德內涵,並與現代元素深度結合,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二是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重點支持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創新應用,全力打造適應數字時代的文化創新體系,培育壯大數字出版、線上演播等新業態,讓人們更方便快捷地獲取文化資源。加強政府與文化企業的深度合作,聚力整合藝術、文學、音樂等各類優質文化資源,共同開發文化類App、在線文化平台,為人們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文化互動體驗。三是創新文化傳播形式。積極探索更具吸引力的文化傳播方式,關鍵要用好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台,鼓勵與支持廣大用戶結合時代熱點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促進文化的二次創作和再傳播,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景觀。
在優質供給中豐富精神文化內容。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基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覆蓋面和服務質量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要重點加大對區縣、鄉鎮、村組文化場館和文化設施的資金投入與建設力度,促進城鄉之間公共文化資源的廣覆蓋、均衡化。結合不同年齡、興趣和職業的群體需求與消費偏好,精准組織策劃書法、閱讀、藝術等各類文化活動,以差異化和個性化的文化供給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和服務質量。二是加強文化創意生產。完善政策支持與獎勵機制,重點扶持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鼓勵與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吸引更多優秀的文化創作者參與文化產品創新生產,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產業帶動效應的文化創意園區,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推出更多具有時代創意、貼近生活的文化精品。三是推動優質文化資源下沉。採用田間宣講、送書下鄉等形式,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讓基層群眾有機會享受更為優質的文化服務。加強文化人才的高效集聚與合理流動,深入實施文化人才下鄉計劃,支持文化創作、文化管理領域的優秀文化人才到基層工作,推動基層文化高質量發展。
在跨界融合中深化精神文化體驗。更加注重創新舉措,發揮比較優勢,持續釋放文化跨界深度融合的疊加效應,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一是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博物館、展覽館等各類文化機構要加快擁抱新科技,充分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自主開發文化主題的互動游戲、數字場景等,讓文化的呈現形式變得更加鮮活生動、更加豐富立體。二是推動文化與教育深度融合。推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與文化素養。學校除了加強課程教學的文化融入之外,還應加強組織學生到非遺基地、文化場館等場所開展文化研學、文化體驗等實踐活動。加強全社會文化教育資源統籌與優化配置,發揮社區、基層黨支部等組織優勢,組織開展社區文化節、藝術欣賞、紅色觀影等文化活動,增強居民的文化參與感。三是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各地要立足文化資源稟賦,全面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創新設計包括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文化主題旅游線路,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IP,讓人們在休閑旅游中獲得更加多元化、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在交流互鑒中拓展精神文化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交流互鑒是豐富精神世界與拓寬文化視野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合作。重點依托共建“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平台,高位謀劃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合作,深入開展藝術展覽、學術研討等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推動與共建國家的深度合作和文化互通。重點探索建立長期的文化交流合作機制,以項目合作、人才培養等多種方式推動文化交流的常態化、長效化和制度化。同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加強引進與推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秀文化作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邀請國際知名文化學者、文化藝術大師或頂尖制作團隊,創新中外合作生產方式,融合東西方文化元素,共同打造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視野的文化產品。善於借鑒西方現代藝術和表現手法,提煉展示中華文化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豐富拓展中華文化的創新表達。
(作者系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