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
2024年10月17日08:21 來源: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教育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教育事業上的重要標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激發各領域的動力、匯聚各方面的力量,打造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精神支撐。
1 熔鑄思政引領力
思政引領力是指黨通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而發揮的思想導航與政治引領的力量,是凝聚人心、匯聚人氣、激發人力的第一驅動力。中國共產黨擁有長期領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寶貴經驗,具有發揮思政引領力的強大優勢。新征程上,思政引領力是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堅實力量基礎和強大力量保障,也是廣大人民群眾保持思想一致、目標一致、方向一致、行動一致的關鍵力量。
思政引領力的增強,主要源於強有力的思想理論教育和政治領導工作。因此,建設強大思政引領力需要切實加強全黨和全社會的思想理論武裝,努力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工作,充分發揮黨的創新理論的指導和引領作用。這就需要我們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思想宣傳和理論學習活動。具體到教育領域,一方面,抓好思政課程和課堂教育的主陣地,堅持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與思政課程建設同步推進,特別是建設好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抓好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第二課堂建設,建設好“三全育人”格局,創新思政實踐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提升思政實踐育人的效果和質量,熔鑄和發揮強大的思政引領力。
2 夯實人才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我說過,要把我們的事業發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縱觀世界歷史,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強大的人才競爭力是國家強盛的基本條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根本目的就在於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發揮人才在強國建設中的作用。
按照黨中央關於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頂層設計,我國各級各類高校和科研院所應當成為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排頭兵,成為高水平人才的儲備庫。在此背景下,應通過有利、有為、有效的體制機制,以及適宜、有效的政策措施,建設優秀人才選拔、培養、交流和使用的平台,尤其是要在尊重人才成長發展規律和人才交流合作趨勢的基礎上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通過外引內聯招攬和聚集人才,通過寬進嚴出選拔和培育人才,通過強筋健骨錘煉和賦能人才,通過知人善任留住和用好人才,使人才優勢充分發揮,人才活力充分涌流,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支撐,打造強大而雄厚的人才競爭力。
3 增強科技支撐力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發明總量在世界范圍內佔據份額越來越大,在某些領域的科技競爭力已快速提升並佔據鰲頭。但整體看,我國科技成果的總體轉化率偏低、實際應用效能較差,全域科技能力和整體科技優勢還不夠明顯。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技變革日新月異的情勢下,沒有強大的科技支撐力,就很難建成科技強國,就很難在國際競爭中贏得話語權和主動權。
科技支撐力的提升,有賴於尖端科技產品的研發與應用,更有賴於基礎科研創新能力的普遍增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此,應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推動由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隻有通過加強科研基礎建設,推動科技體制創新,抓好尖端科技產出,同時促進以生產要素和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與轉化,推動融合式創新產品的大量涌現,才能真正激發強大的科技支撐力,為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4 強化民生保障力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始終不渝的價值追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民生保障力既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達程度的標尺,也是與國家政權性質密切相關的重要發展指數。在當代中國,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關切之一,教育辦得如何、與教育相關的民生獲得感如何,不僅關系教育事業本身,而且關系社會發展和民生穩定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說,隻有具備強大的民生保障力,才能建成教育強國,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待和向往。
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努力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社會建設和民生保障工作,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全面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力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水平,統籌做好面向學生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務,切實提升教育體制機制的運行效能,使教育這一民生要事的需求側與供給側保持有機平衡和協同共進,使人民群眾各個領域各個階段的教育需求都能得到更好滿足。與此同時,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破除城鄉、區域、校際在教育質量方面存在的差距,在不斷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進程中鍛造強大民生保障力,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5 提升社會協同力
社會協同是黨的領導、國家發展和社會治理的關鍵課題,也是反映社會治理水平和社會優化程度的晴雨表。社會協同力是衡量一個社會協同狀態和能力的指標,既是全社會統一思想和行動、實現協調合作的能力基礎,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能力前提。在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中,提升社會協同力至關重要。
我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人口規模龐大、國情社情復雜的發展中大國,協同治理的難度非常大﹔同時,我國又是一個高度重視教育的國家,教育在國家建設和社會治理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當代中國,社會協同力既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有力支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重要內涵。教育事業與社會協同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在提升社會協同力上,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開展各種形式、不同內容的高質量教育,無疑可以促進社會協同力的匯聚和提升。另一方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激發和整合各方面的社會資源,形成全社會廣泛關心教育、聚力辦好教育的良好局面。可見,強化社會協同協作,不僅要及時構建和充分發揮好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育人體制機制的作用,而且要擴大教育社會化治理的范圍和程度,提升全社會支持教育事業發展進步的動力和能力,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協同力,推動教育強國建設。
6 擴大國際影響力
一個國家的教育既有對內的一面,也有對外的一面。對外而言,教育是國家外交的組成內容和可用手段,在拓展國家外交關系方面往往可以發揮重要且特殊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說,教育的國際認同度和接受度,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產生吸引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內容。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中,教育扮演著重要角色,構成極具應用價值又有較大挑戰性的重要議題。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要持續增強我國的教育實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綜合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為此,應借助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機遇和優勢,推動教育開放,強化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完善中外人文教育機制,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在不斷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傳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為推動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為建設教育強國增添更多更大助力。
(作者:宇文利,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