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觀察者說)

何星亮

2024年10月11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我們要深入理解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涵和意義,推動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彰顯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的根本執政理念。”執政理念是執政黨在執政活動中形成的理性認識,在執政黨的思想和行動中具有統領作用。執政理念形成后,就會轉化為路線、方針和政策,決定著執政活動的總體方向和最終成效。科學合理的執政理念對於實現國家繁榮興旺、社會穩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以來,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我們黨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彰顯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也深刻體現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

彰顯了“第二個結合”的重要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闡釋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時指出:“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是人民性。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讓人民獲得解放是馬克思畢生的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蘊含著政在養民、民為邦本等許多仍具有時代價值的思想觀念。我們黨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牢牢把握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既增進當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孫后代權益。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目標追求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將使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

彰顯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在論述發展目標時提出要使我國比現在大為發展,大為富、大為強,“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形成了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舉措。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才能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措並舉、不斷推進,既包括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強物質基礎,也包括加強社會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隻有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運行,才能真正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並對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作出戰略部署。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全會決策部署,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正確處理生產和生活、當前和長遠等的關系,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充分賦予各城市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自主權﹔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等等。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每一個中國人都過上美好生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1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