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理論研討會發言摘編

2024年10月10日08: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林毅夫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是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進一步深化。更高水平的開放,是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開展對外經濟貿易交流。改革開放后,我國採取漸進雙軌開放的方式,逐步放開符合比較優勢的部門,實現了穩定和發展的雙贏。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我國通過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服裝生產和出口國。2013年,我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時度勢,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放寬投資准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等方面進行深化改革。10多年來,我國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取得巨大成效。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需要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尤其是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等。

2019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指出:“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正在發酵,保護主義的負面效應日益顯現,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已成為全球經濟治理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我們要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讓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發展成果。”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樣才能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我國的現代化發展成果通過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能夠同世界各國實現共贏,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世界貿易組織是推動經濟全球化重要的多邊貿易體制,有利於各國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實現互利共贏。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我國要充分發揮作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的重要作用,聯合廣大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的開放力量,利用各種國際組織峰會和民間論壇發聲,抵制貿易保護主義。

創新提升服務貿易。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上升,從2015年開始超過50%,2023年達到54.6%。隨著服務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主引擎,服務貿易在我國貿易結構乃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的作用也將加強。今年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服務進出口總額達3.6萬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出口1.5萬億元,增長10.7%﹔進口2.1萬億元,增長16.4%﹔服務貿易逆差達到0.6萬億元。因此,必須加快提升我國服務業國際化服務能力以增加出口。

將優化區域開放布局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更好結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要發揮沿海、沿邊、沿江和交通干線等優勢,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要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將優化區域開放布局與共建“一帶一路”更好地融合。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來自外部的各種風險挑戰隨時可能出現。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同時,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利於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也有利於通過與各國互利共贏的貿易往來共享我國發展成果,打破“脫鉤斷鏈”圖謀,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林尚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作出了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改革部署。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以凝聚起億萬人民的磅礡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深刻領會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系列理論觀點。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重大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基於對我國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深刻把握、對民主政治發展規律深刻洞察、對人民當家作主實踐深刻總結而提出的,蘊含著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一是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二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基層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三是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四是堅持用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保証人民始終是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自己命運的主人。五是堅持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六是堅持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特點和優勢。七是堅持把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各個環節貫通起來,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不斷健全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實踐體系。八是要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治國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工作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來。九是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當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沒有投票權,更要看人民有沒有廣泛參與權﹔要看人民在選舉過程中得到了什麼口頭許諾,更要看選舉后這些承諾實現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規定了什麼樣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規則,更要看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執行﹔要看權力運行規則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權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監督和制約。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在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的改革實踐中,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

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生動力。人民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體,人民當家作主實踐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為廣大人民投身廣泛、真實、管用的民主實踐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在不斷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同時,不斷增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生動力。實踐表明,人民群眾依法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渠道越多、舞台越大,其主人翁意識和精神就越強。在這一過程中,全過程人民民主因有強大的內生動力而獲得多維度、多層次、多環節的建設和發展﹔同時,因具有越來越強的凝聚社會共識功能而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支撐。

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就必須著力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一是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二是健全協商民主機制,把協商民主這一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三是健全基層民主制度,把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基層自治和民主管理規范好、保障好、運行好﹔四是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把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田嵩燕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是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之義,也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文化強國之“強”,首先就體現在我們具有凝魂聚氣、振奮人心、團結鼓舞全體人民干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是國家和民族繁榮昌盛、永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從歷史上看,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數千年而生生不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中國共產黨正是依靠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團結帶領人民披荊斬棘、勇毅前行,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今天,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同樣要求我們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內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對外以中華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感染力佔領文化高地和傳播高地,有效提升國際話語權。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增強文化自信,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是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障國家文化安全、保持民族精神獨立性的重要基礎。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培育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在全社會塑造一套能夠安頓人心、凝聚共識、統一思想、指導行動的共同價值信仰和奮斗目標,鼓舞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培育核心價值觀,必須一手抓思想建設,一手抓制度建設。思想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堅持“兩個結合”,推進理論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同時,要通過黨內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等各種渠道,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制度建設的關鍵是通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在制度層面獲得剛性支撐。由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和核心價值觀培育就與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完善形成了互相支撐、互相促進、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和核心價值觀培育有力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和認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唯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自我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充分展現出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推進強國建設,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也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體制機制是杠杆,能夠撬動蘊藏於億萬群眾之中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進而推動理論創新、推動文化事業產業的繁榮發展、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大的現代化,要實現這一千秋偉業,創新是關鍵。創新的動力來源,一是系統科學的頂層設計,二是自主自覺的基層探索。把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協同配合起來,就能夠既保証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又能有效激發基層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以雙輪驅動把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向前進。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  鄭功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民生好壞決定民心向背,民心向背決定國運興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明確提出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把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並全面推進,為全體人民提供清晰、穩定的安全與發展預期。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5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一窮二白走向美好生活的歷史進程。新中國的成立,使工人、農民從受壓迫者變成了國家的主人,一系列民生保障制度得以建立並發揮作用,這是中國人民在經歷近代百年深重苦難之后,民生狀況發生質變的根本標志。改革開放后,我國穩定解決了10多億人口的溫飽問題,民生發展邁上新的台階。黨的十八大以來,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個基本取向,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制度安排,助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比如,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球反貧困提供了典范﹔通過將保障就業納入宏觀政策范疇並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促使就業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通過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讓這一制度成為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和有力保障。今天,我國已經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30%以內,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穩步邁進,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人均預期壽命達78.6歲,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汽車、互聯網、旅游等消費走向了大眾化、普及化。今天,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面提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增添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向往和信心。

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現行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民生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比如,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仍然任重道遠﹔就業領域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就業質量亟待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統一性、互濟性、公平性有待進一步提升﹔教育、醫療衛生領域公共資源配置仍需進一步優化。再加上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以及數字化轉型、各種新業態涌現等帶來新挑戰,都要求進一步優化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

我們要深刻理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與改善民生也不會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這就需要以更加優化、更加健全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過程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促進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持理性建制、高質量發展。特別需要切實增強民生領域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將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視為一個整體,在走出認識誤區、厘清底層邏輯、遵循客觀規律、適應中國國情的條件下,充分發揮中國制度的整體優勢,做到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構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實現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相關系統有效協同,實現醫療、醫保、醫藥之間高效協同,促使各項民生政策目標得以實現。

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進程,應當是社會共享程度不斷提升的進程。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完成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任務,就一定能夠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  高世楫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高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展現出巨大實踐偉力。

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新時代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黨中央統籌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兩個重要文件出台,形成生態文明體制的綱領性架構。我國生態文明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用途管制制度不斷健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成為夯實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的重大制度創新和改革舉措,使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和效能得到根本保障。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構建取得突破性進展。從立法明確各類主體生態環境保護權責,到領導體制、專業化監管體制改革,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嚴密健全。我國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建立了約束和激勵並舉的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和實施機制。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綠色發展機制不斷完善、作用持續增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新時代新征程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總體謀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方面,部署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決定》要求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必將引領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就。《決定》在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方面,明確要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准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等。在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方面,明確要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完善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等。在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方面,明確要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准體系,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等,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強化系統集成,全力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改革任務落實落地。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整體推進、積厚成勢,再到全面統籌、協同高效,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道路。目前,必須更加著眼於加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破解突出矛盾和問題,構建與美麗中國建設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第一,進一步優化生態文明領域改革推進機制。《決定》提出“圍繞解決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為此應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改革推進機制,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實現改革延續性和突破性的統一。進一步強化改革方案制定的前期研究和充分論証,堅持和完善改革的事中、事后評估機制,適時公開評估結果。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建立健全體制改革試點的試錯和容錯機制。第二,進一步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系統性、協同性。強化部門間協作和信息共享﹔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適度整合優化生態文明領域的各類評價考核制度,優化責任體系和問責機制。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0日 07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