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復興 惠文婕
2024年10月08日08:30 來源: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教育強國的內涵,明確了教育強國的要素,提出了教育強國的標准。建成教育強國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六力”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政治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鮮明地提出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們黨關於教育強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完善的歷史發展過程。“六力”的提出,集中反映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於教育強國本質的基本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集中反映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建設教育強國與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基本認識不斷系統化﹔集中反映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於教育規律的基本認識實現了新的超越。“六力”具體明確了建成教育強國的核心目標,繪就了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
“六力”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強國重要論述的新理念、新觀點和新判斷,是新時代教育理論與學術的重要創新。
“六力”深刻闡釋了教育強國的內涵,明確了教育強國的要素,提出了教育強國的標准。
“六力”深刻闡釋了教育強國的內涵: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強國,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黨的全面領導下,高質量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質量人才和智力支撐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
“六力”明確了教育強國的六個基本要素,即建成教育強國,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科技進步、民生保障、社會協同與國際影響六個領域形成強大關鍵力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方面形成全面系統的支撐能力。
“六力”也是評價建成教育強國的基本標准。是否建成了教育強國,要看是否形成、涵養並發展了強大的“六力”。“六力”是厘定教育強國指標體系和建立教育強國評價體系的基本依據,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出發點與最終歸宿。
“六力”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系列重要論述的新內容、新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建成教育強國。“六力”則是建成教育強國要求的基本內容,深化與發展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六力”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引領提升到戰略高度,把思政引領力放在“六力”之首,集中體現了教育的政治屬性。
思政引領力是一個可以統籌、涵蓋、聯系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與踐行等諸多問題的標志性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到了大社會、大教育的視野。
人才競爭力和科技支撐力聚焦教育在提升國家競爭力和推動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把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國際影響力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之基、堅實基礎和戰略支撐,強調了教育在當前我國發展階段的戰略屬性,進一步凸顯了新時代建設高質量教育的要求,豐富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涵。
民生保障力回應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充分展現了教育的人民屬性,為以人民為中心辦教育進一步明確了價值指向。
社會協同力強調了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動性、能動性、引領性和塑造力,反映了教育作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的基礎與平台價值,是對教育本質與作用的新論斷。
“六力”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與政治、經濟、社會關系的理論創新。
思政引領力進一步突出了教育的政治性,指明了保証人才培養社會主義方向的基本路徑,創新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與政治關系的理論。人才競爭力聚焦教育強國建設中人才的戰略性需求,創新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與經濟、教育與勞動力培養關系的理論體系。民生保障力進一步強調了教育的人民性。社會協同力進一步凸顯了教育與經濟社會協同共生的視角,創新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與社會關系的理論。
“六力”是一個有機整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六力”是一個有機整體,彼此交織,相互支撐,共同發展,具有鮮明的系統性。思政引領力為教育強國提供政治保障、價值導向與文化傳統。在此基礎上,人才競爭力通過培育國家棟梁得到持續增強。科技支撐力促進教育質量與創新能力的提升,與人才競爭力互為表裡,共同提升國家現代化水平。民生保障力確保教育公平,為社會協同力打下堅實基礎,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協同力通過跨領域合作增強教育實效,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國際影響力提升我國教育話語權,吸引國際資源,增強人才和科技實力。
“六力”之間相互補充、相互推動、協同作用,共同構成一個系統的教育強國發展框架。這個發展框架所體現的六個領域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高度契合,反映了五大建設的體系化要求,反映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布局、一體發展的要求,反映了國際國內統籌發展的要求,促使中國教育在全球教育治理與全球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劉復興、惠文婕,分別系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