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薇
2024年09月25日08:48 來源:學習時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基層治理是最具活力的國家治理場域,它距離群眾最近,融入生活最深,是群眾參與最廣泛的“面對面”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基層治理的社會活力日益迸發,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不斷完善,人民群眾參與治理的廣度與深度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當前基層社會仍存在一些治理活力不足、治理效能不高的問題,群眾參與治理的主動性不強,社會活力還有待進一步激發。
一是基層治理“外熱內冷”。基層治理要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但現實中,有些基層治理外面看起來很熱鬧,如活動很多、氣氛很好、媒體報導也不錯,但群眾的實際問題卻並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一些基層治理活動還出現了娛樂化、形式化、盆景化、內卷化的傾向。一些沒有什麼意義或意義沒有那麼大的活動在同質化和低水平的層面復制,挫傷了群眾的信任、熱情和積極性,最終導致“熱熱鬧鬧參與活動,冷冷清清旁觀治理”。
二是基層自治的能力不足。自治強調基層群眾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主張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應當將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但實踐中,許多地方卻沒有處理好行政與自治之間的關系,對基層干預過多、包辦過多,將基層視作自己的“腿”、看作沒有長大的“孩子”,不敢放手發動群眾。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基層群眾和組織的習慣性依賴,出現“上級要求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別的地方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的慣性思維,自治的意識、能力都相對不足。
三是基層治理的壓力相對較大。適度壓力可催人奮進,但壓力過大,活力往往不足。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的情況長期存在,治理負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減輕。屬地責任的無邊界性、壓力傳導的失衡性和治理資源的有限性,使基層社會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創新治理,隻能疲於應付、完成任務,甚至隻求“不出事”就好,活力當然無從談起。
四是基層治理的制度緊縮。近些年,基層治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日益增強,基層干部的行為約束日益明晰、規范,這對鞏固基層良好的政治生態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剛性過強也會導致韌性不足,使基層治理行為的彈性和靈活性下降,對復雜現實問題的回應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中國式現代化是有活力的現代化,活力來自人民,活力來自基層。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關鍵要處理好秩序與活力的關系、發展與安全的關系。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處理好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之間的關系,不斷將治理的重心下移,進一步激發基層治理的社會活力。
一要釋放改革紅利,全面深化基層治理體制改革。堅持黨建引領社會參與,將黨建貫穿基層治理的全過程、全領域,以黨建帶社建、群建,切實將人民組織起來、動員起來﹔持續推廣“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等基層治理經驗,通過橫向大部制、縱向扁平化等方式不斷理順條塊關系、部門關系、區域關系、層級關系,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治理體制,做好協同治理、整體治理的大文章﹔切實減輕基層負擔,用好責任清單制度,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通過賦權、增能、減負等各種手段全面提升基層治理的能力。
二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斷培育人民群眾的自治能力。基層治理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性,激發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治理真正從“要我干”變成“我要干”。要相信群眾,敢於放手發動群眾。各級黨委政府要減少不必要的包辦和過多的干預,給予社會足夠的參與空間﹔在基層治理的全過程、全領域吸納群眾參與,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不斷培育群眾的自主意識和治理能力﹔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志願組織、企事業單位的優勢,使其各盡其責、各盡其用,形成黨建引領社會參與的大格局。
三要堅持實事求是,適度增強基層治理的彈性。基層治理是復雜式治理,越往基層其所面臨的治理情境越復雜,治理風險越多元,需要一定的治理彈性。把握適度的治理彈性,就是要處理好行政與自治、法治、德治之間的關系,綜合運用法律、規則、鄉約、共識乃至人情、倫理等多種手段,實現治理的剛柔並濟﹔在推進基層治理專業化、規范化的同時,尊重基層智慧和群眾創造力,給予一定的容錯空間,使其能夠回應和解決問題﹔尊重基層實際,為基層“鬆綁”,各部門各層級要將任務分出輕重緩急,不能對基層瞎指揮,更不能盲目向基層攤派、施壓。
四要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增強基層治理活動的實效性。煥發社會活力必須要從解決群眾的真問題出發。當務之急是要改變過程式的考核方式,著力避免“打卡式”活動、“留痕式”活動、“指標式”活動的泛濫,更加注重結果考核﹔注重調查研究,真正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創新基層治理,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基層治理活動的可持續性,活動可以豐富多彩,但不能花樣頻出,不能半途而廢,更不能“瞎折騰”。
五要形成真正的治理共同體,持續增強基層社會的黏性。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世上的路沒有捷徑可走,必須埋頭苦干,社會活力的迸發也需久久為功。要從根本上培養人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重建社會網絡、增進相互信任,形成真正的治理共同體。鼓勵支持和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搭建議事合作平台,開展經常性協商活動,在互動中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增強社會凝聚力。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