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朝暉
2024年09月24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系統闡釋了教育強國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路徑,深刻闡述了教育強國建設要正確處理好的重大關系,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准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就必須深入理解教育的“三大屬性”,即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
教育“三大屬性”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一脈相承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回顧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最首要的特點就是政治性。馬克思基於唯物史觀,首次提出了教育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深刻指出,“資產者唯恐失去的那種教育,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把人訓練成機器……而你們的教育不也是由社會決定的嗎?不也是由你們進行教育時所處的那種社會關系決定的嗎?不也是由社會通過學校等進行的直接或間接的干涉決定的嗎?共產黨人並沒有發明社會對教育的作用﹔他們僅僅是要改變這種作用的性質,要使教育擺脫統治階級的影響。”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性質的重要論斷,為社會主義國家牢牢把握正確辦學方向提供了思想指南。同時,馬克思強調教育的人民性,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致力於每個人全面而自由地發展,是實現“人的最后解放”。此外,馬克思強調教育的實踐性,提出“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並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溯其淵源,教育“三大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它繼承並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的政治性、人民性、實踐性等經典論斷,並在實踐性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特點提出了教育的“戰略屬性”。教育的“三大屬性”是教育改革發展特別是建成教育強國的“魂脈”所在,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行動指南。
教育“三大屬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創新發展
實踐是理論之源,理論為實踐提供指導。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格局性變化,這一切,得益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科學指引。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鄧小平同志提出“三個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江澤民同志提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胡錦濤同志提出“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並提出“九個堅持”重要論述,把我們黨對教育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高到新高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建設什麼樣的教育強國,怎樣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科學論斷,充分反映了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
教育的“政治屬性”,是教育強國的首要屬性,突出表現是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其維護政治統治、維系社會穩定的基本途徑無一不是通過教育。”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特別是在國際形勢、社會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教育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確保黨的事業和強國建設后繼有人。
教育的“人民屬性”,是教育強國的價值追求,突出表現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教育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解決的民生問題,關系到千家萬戶、億萬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已成功解決了“上學難”的問題,但是“上好學”的問題依然有待解決。無論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還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成教育強國,其最終目的都是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教育的“戰略屬性”,是教育強國的核心使命,突出表現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戰略屬性。進入新時代,教育不只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事,而是被賦予了引領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引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使命。特別是高等教育,要發揮好龍頭作用,堅持“四個面向”開展科學研究,產出一批高水平的原始創新成果﹔同時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切實發揮好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三大屬性”既相互獨立、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彼此支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新發展。
教育“三大屬性”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根本遵循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在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需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推動教育強國建設行穩致遠。
一是堅持教育的“政治屬性”,要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首要任務。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改革創新,實現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深度融合,形成“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要深入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加快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五育”融合,補齊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短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二是堅持教育的“人民屬性”,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聚焦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四大差距,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擴大基礎教育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著力解決“城市擠、農村弱、農村空”的問題,通過集團化辦學、教育發展共同體等形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要加大對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動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和特色發展。要持續擴大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比例,為農村優秀學生提供更好的成長機會。
三是堅持教育的“戰略屬性”,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著眼長遠看教育,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切實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要通過優化高等教育定位、布局和結構,特別是建立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加快發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著力培養產業轉型急需的高層次專門人才。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要在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中謀劃教育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全球教育規則、標准的制定,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推動我國早日成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作者:姜朝暉,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