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科技創新需要創新文化的滋養(思想縱橫)

周 丹

2024年09月10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化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母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聲。科技發展和科技人才成長,離不開創新文化的滋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創新文化的培育,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倡導創新文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培育創新文化”。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充分表明,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堅持培育創新文化是一項基礎性工作。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所謂創新,就是創造新的觀念或事物,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一個社會的文化氛圍是不是鼓勵探索、倡導創新,極大影響著科技創新,也影響著社會發展進程。工業化的歷程告訴我們,越是創新氛圍濃厚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產業革命的廣闊舞台,越容易形成創新集群以及各類資源匯聚的中心。可以說,科技創新活躍的國家和地區,都伴隨著創新文化的蓬勃發展。

創新的過程總是伴隨“革故”,新與舊交織其間。創新越是向前推進,觸及的矛盾往往越深,碰到的阻力也越大。從現實來看,許多影響創新發展的無形力量,更多來自於觀念。培育創新文化,就要從觀念突圍、觀念更新入手。創新是一種求異思維和實踐,不能墨守成規、因循守舊,而要敢於懷疑、勇於批判。孟子講“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意在破除對本本、經驗的迷信。哥白尼的日心說挑戰地心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牛頓經典力學的超越,這些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發現都是通過懷疑、批判得來的。培育創新文化,應保持一個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文化氛圍,不以權威壓制人,不以名望排擠人,不以資歷輕視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讓全社會的創新意識競相迸發、創造活力充分涌流。

科技創新是一種探索性、創造性實踐,可能需要經歷無數次失敗和漫長等待才能獲得成功。這是科學探索的規律,也是創新活動的規律。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看來,一個科學迷宮可能有99條不通的路,要找到那一條通路,就要把不通的路也探索到,探索出不通的路也是科學上的一種貢獻,這樣的失敗實際上是一次成功。培育創新文化,要充分尊重規律,給予科技工作者足夠的耐心和空間,鼓勵自由探索,包容挫折和失敗,這樣才能推動其勇攀科技高峰,在科學研究中到達光輝的頂點。

培育創新文化,需要觀念的支撐,也呼喚制度的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的鮮明導向和工作方法。要適應我國科技事業新的歷史方位、發展要求,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制度藩籬,形成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環境。完善科普機制,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完善創新領域法律法規,規范創新行為,保障創新權益,推動科技向善,促進創新更好造福社會、推動發展。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中華民族因時而變、因勢而新,既重視在賡續中積澱,又善於在傳承中發展。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這些重要認識、重要要求激勵著人們不斷創新創造。今天,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征途上,我們更要大力培育創新文化,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10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