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化互聯互通 賦能全球發展

陳小寧 姚帥

2024年08月06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深化互聯互通 賦能全球發展

【中國經濟亮色與世界發展機遇】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仍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中,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缺口巨大,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是導致南北經濟差距、南北發展鴻溝的關鍵原因。目前,基礎設施對穩增長、促發展的賦能作用日益凸顯,世界各國紛紛尋求普惠、包容、可持續的基礎設施合作路徑。

2021年,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將互聯互通作為重點合作領域之一,為破解全球發展困境、加強各國發展合作、實現共同繁榮指明了方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面對各國發展的復雜難解問題和迫切願景,中國高質量基礎設施合作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高舉“發展優先”“以人民為中心”旗幟,不斷注入綠色、韌性、數字、創新等新內涵,推動基建紅利持續釋放,合作成果惠澤各方。

關注“民生效應”

基礎設施不足,掣肘發展中國家的民生發展。世界銀行估算,全球28億人面臨不同程度的住房不足,10億人缺少道路設施,16億人缺少供電設施,數十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和基本衛生服務。發展中國家對建設高質量、可持續和有韌性的基礎設施的需求強烈。中國高質量基礎設施發展合作本著“共同發展”的理念,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合作論壇、全球發展倡議等框架下,統籌推進一大批惠民生、紓民困的基礎設施項目,幫助發展中國家在道路、電力、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並依托項目開展能力培訓、減貧示范和知識交流,幫助當地民眾改善生活、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增加就業機會,取得了接地氣、聚人心、可持續的合作成果。

中老鐵路助力老撾從“陸鎖國”變為“陸聯國”,帶動當地5000余人參與建設,增加就業超過11萬人次。作為中老鐵路重要的配套民生工程,中老鐵路搬遷安居村項目安置了349戶鐵路移民,村中配備了辦公室、學校、衛生所、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中國政府援建的老撾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項目移交后,3年內將為當地培養約1000名鐵道技術人才。中老兩國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合作兼顧民生和經濟效益,統籌考慮資本、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在改善當地生活環境的同時,拓寬了當地百姓的收入來源,增加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益,是中國高質量基礎設施合作造福百姓、提升百姓獲得感的生動體現。

重視“聯通效應”

中國高質量基礎設施合作聚焦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開放、綠色、廉潔理念,攜手發展中國家共同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打造由點及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的空間布局,幫助發展中國家逐步形成集群化的經濟帶,進一步釋放規模經濟和市場經濟紅利。雅萬高鐵、中老鐵路等項目成為輻射東南亞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蒙內鐵路、亞吉鐵路拉動了東非乃至整個非洲地區經濟的縱深發展﹔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連雲港-霍爾果斯通道等國際多式聯運持續拓展,推動國際陸海貿易提質增效。放眼全球,以中國技術引領的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管道等為核心,一個多層次、復合型的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加快形成,有力推動更多國家對接國際市場,擴大產業開放,在全球范圍帶動經濟要素的自由流通。

當前,中國企業累計在非簽署承包工程合同額超過7000億美元,完成營業額超4000億美元。亞吉鐵路將埃塞和吉布提間的運輸時間從7天縮短至十幾個小時,不僅帶動了鐵路沿線產業園的集中發展,也形成了具有規模效應的“經濟走廊”。蒙內鐵路順利運營7年以來,日均開行13.3列貨物列車,累計運輸268.4萬個標准集裝箱,發送貨物3286.7萬噸,日均開行6.4列客運列車,累計發送旅客1286.9萬人次,為推進東非地區的互聯互通、促進東非一體化注入了強勁動力。

發揮“賦能效應”

面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國際社會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期待已從過去單一的“補短板、促升級”等基礎性要求,轉向“賦能發展”的綜合性訴求。中國高質量基礎設施合作聚焦國內國際雙循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進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投資與貿易機會,助力發展中國家重塑要素稟賦結構和比較優勢,更好參與國際分工,同時實現全球生產鏈價值鏈的優化與重塑。

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裡蘭卡漢班托塔港等現代化港口項目的建成運營,進一步激發外貿活力,為更廣泛的國際貿易提供物流支點。截至2023年6月底,“絲路海運”航線已通達全球43個國家117個港口,各發展中國家間的貨物運輸效率大幅提升,進出口貿易實現高效、協同發展。現代化的邊境口岸建設、海關建設等項目,成為發展中國家經貿合作的資源匯集平台,推動各國實現更大程度的工業化和跨越式發展。

中國在白俄羅斯、古巴、巴基斯坦等國建設自貿區、產業園、工業園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賦能當地產業發展,打造區域經濟增長引擎。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埃塞俄比亞阿瓦薩工業園、尼日利亞萊基自貿區等園區的產業聚集效應持續顯現,吸引各國赴非投資興業,拉動對非投資規模,帶動區域整體實力提升。2023年,中非貿易額達歷史峰值2821億美元,中國連續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中國對非直接投資保持增長態勢,截至2022年底,中國在非洲直接投資存量超過400億美元。

體現“包容效應”

全球基礎設施中心發布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展望》報告指出,到204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增至97萬億美元。在各國深度融合、高度依存的今天,面對復雜交織的全球性挑戰,僅憑單個國家或少數國家的力量無法解決全球基礎設施面臨的巨大難點、堵點問題。中國高質量基礎設施合作重視多方合作,積極推進與各國、多邊機構間的政策協調、金融合作,調動國際社會多方資源,打造優勢互補的包容性發展模式。

中國與德國、意大利、韓國、西班牙、法國等國家合作,共同在第三國推進交通、能源、電站、油氣開發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各方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基礎設施建設更廣的開放、更高的標准、更充分的惠民和更有效的可持續性。莫桑比克馬普托大橋、黎巴嫩大貝魯特供水工程、秘魯地鐵、埃塞俄比亞吉布3水電站、厄瓜多爾醫院等一批高標准、惠民生、可持續的重大項目順利建成,共同推動項目所在國的基礎設施水平提升、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實現1+1+1>3的效果。

面對全球基礎設施需求旺盛和資金缺口的巨大矛盾,中國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促進成員以及地區間的互聯互通為目標,與域內外機構建立融資伙伴關系,共同推動解決發展融資問題。截至今年7月,亞投行已累計批准項目276個,融資總額達538億美元,分布在全球37個國家,涉及能源、交通、水務、通信、教育、公共衛生等行業領域,成為中國打造多邊資源平台、合力應對全球發展挑戰的典范。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高質量基礎設施是實現全球聯動發展的重要條件。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遭受重挫的背景下,廣大發展中國家將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優先事項,期待與中國進一步對接發展戰略規劃,共同打造聚焦於發展的高質量基礎設施合作。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將夯實合作成果、持續開拓創新,為實現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更高發展韌性的全球基礎設施發展進一步貢獻堅實力量。

(作者:陳小寧 姚帥,均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