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楊
2024年07月25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國家文化公園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是文明的標識、精神的象征、文化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為新時代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
在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中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推動新時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戰略部署,有利於從歷史文化遺產和國土空間相結合的宏大視角實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國家文化公園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資源是沉積的歷史文化遺產。要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強化傳承,科學劃定管控保護區,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統籌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實施好保護傳承工程,系統梳理國家文化公園內的文物古跡、古老建筑、歷史街區、傳統村落、文化景觀、非遺民俗等,建立文物和文化資源總體清單和重點管控保護清單,加大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力度,實施重大修繕保護項目,完善集中連片保護措施,實施一批具有標識意義和示范效應的重大保護工程和重點保護項目。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示,加大對優秀創作的扶持力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和活態傳承,完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要糾正重開發輕保護觀念,避免出現拆舊建新、拆真建假、盲目開發等現象。此外,還要保護好國家文化公園賴以存在的自然生態環境。
在兼顧人文歷史風貌和居民生活樣態中進行活態保護。國家文化公園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人類活動是國家文化公園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國家文化公園區域內的遺址遺跡,仍和周邊居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比如,長城沿線一些點段依然保留與周邊百姓生產生活相關聯的功能﹔紅軍長征沿線的不少古鎮、古村、古建筑留存至今,有的區域內還有長期生活的居民﹔大運河、長江、黃河仍然保持其自然生態和航運交通功能。當地居民是地域文化與共同記憶的載體,發揮著鞏固集體認同、國家民族認同的紐帶作用。讓當地居民理解、認同並作為主體來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是實現活態保護的基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僅要保護歷史文化的物質承載,也要尊重和保護當地居民的生活樣態。要按照整體性保護原則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以及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街區進行修復,讓居民在胡同街巷裡過上現代生活。依托國家文化公園推動鄉土教育特色資源開發,加強對當地群眾特別是中小學生歷史文化和文化遺產知識宣傳教育,讓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效促進傳統社區可持續發展。
在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平衡中確保可持續性。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要注重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也能充分發揮作用。保護與利用既對立又統一,需要通過科學管理和合理規劃來實現兩者的平衡。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正確處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保護與開發等關系,將歷史文化遺產、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等要素進行整體性、綜合性考量。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文旅融合發展為抓手,提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空間地理、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等之間的關聯性。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產業調整、特色旅游、生態農業、安居工程、城鄉發展等相結合,促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保護互動發展,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協調統一。
(作者單位:中宣部宣教局)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5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