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郇慶治

2024年07月15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生態哲學既包含對自然生態系統構成要素及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思辨,也包含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與之相伴的是我國生態哲學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長足發展。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原理性理論成果為基點,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是進一步深化生態哲學研究的重要任務。

明確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的理論基點

建構自主的知識體系,集中體現一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水平及其國際學術話語權。知識體系的建構,既不是搭建空中樓閣,也不能憑空產生,而是建立在堅實穩固的理論基點之上,是理論和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形成完整、成熟的知識體系,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系統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新高度。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應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這一重要思想中的原理性理論成果為基點,不斷拓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持續深化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的體系化研究、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

以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本體論基點。哲學學科的發展,哲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基礎和前提在於具有自身的本體論基點。本體論基點是否堅實穩固,能否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決定了哲學知識體系是否穩定,是否具有長遠發展的空間和張力。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生態哲學研究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也是建構生態哲學知識體系的基本命題。正是基於對這一基本命題的思考和回答,不同生態哲學發展衍生出各自的源流體系。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一系列重要理念。生命共同體理念,從本體論層面深刻回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摒棄了將人與自然主客二分、割裂對立的觀點。在生命共同體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彼此依存、互融共生的有機整體,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必須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命共同體理念既體現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的魂脈,也蘊含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等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根脈,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的高度契合性,開創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本體論新圖景。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應以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本體論基點,遵循生態哲學創新發展規律,立足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的高度契合性,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中,不斷探索和延展知識體系建構的空間、進路,構建和完善新時代生態哲學的知識話語、研究范式、學術理論,推動形成概念之間、范疇之間、理論之間相對成熟穩定的經驗聯系和結構關系,建構並不斷發展以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思想脈絡的知識體系。

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價值觀基點。哲學社會科學意義上的知識體系建構,並非絕對價值中立的知識概念集成,而是具有鮮明的價值立場和價值追求。生態哲學研究注重從整體性、系統性層面認識和把握人類活動與自然界的互動過程和內在機理,自然而然會形成看待自然、對待自然的價值觀點,並逐漸發展形成生態價值觀。生態價值觀內嵌於生態哲學知識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塑造著知識體系的價值立場、價值導向、價值判斷。不同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蘊含其中的生態價值觀也具有差異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彰顯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價值觀。這一生態價值觀強調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強調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一生態價值觀與將人凌駕於自然之上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價值觀和片面追求生態至上而“去發展”“去增長”的生態中心主義價值觀有著本質區別。新時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觀既體現在指導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中,也內化為社會個體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應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生態價值觀轉化為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的價值內核,堅持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價值觀基點,運用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理解和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中對自然天地運行規律的敬畏意識和遵從意識,以理性思辨的解釋力、影響力鞏固壯大全社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為實踐論基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人與自然關系,並非從理論到理論的關系構建,而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載體和紐帶的雙向作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類通過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自然以相應的方式反作用於人類。順應自然規律的實踐活動,就會得到自然的回饋,而違背自然規律的實踐活動,則會遭到自然的報復。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中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也有不少內容基於社會生產生活實踐,比如,《孟子》中講:“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荀子》中講:“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又如,《呂氏春秋》中講:“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中國式現代化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應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為實踐論基點,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實踐導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關注實踐、指導實踐的優良品格,注重人作為實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立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的客觀物質性、社會歷史性,探尋、梳理、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在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取得的原創性貢獻,將知識體系的建構置於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加以檢驗,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提供體系化、學理化支撐。

拓展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的方向和路徑

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進程中建構,並在認識、闡釋和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這是這一知識體系彰顯自主性、鞏固主體性的關鍵所在。這一知識體系的建構,並不是閉門造車,而是以破解當今世界普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推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為使命任務,具有多學科融合發展等特征。

堅持融會貫通,構建多學科融合發展的學科體系。跨學科性,是生態哲學研究的鮮明特征。生態哲學知識體系是多學科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生態哲學以生態環境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往往是多維度、多層面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的,全面、徹底地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要求生態哲學研究必須突破單一學科的局限,整合融通生物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這樣才能發展形成理解、分析、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科學認識論、方法論,才能形成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認知。伴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生態美學等學科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為進一步深化生態哲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應充分利用多學科融合發展帶來的機遇,從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和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生態環境問題中發掘跨學科研究的交匯點、融通點,推動形成多學科交流對話、協同攻關的研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在多學科融合發展中探尋生態哲學研究的新領域、新問題、新框架,推動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更加健全完善。另一方面,借助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的不斷發展,為生態文明相關學科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方法論支撐。

堅持以我為主,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學術體系。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基於學術體系的深度發展。中國生態哲學學術體系具有深厚的理論積澱和文化傳承,集中體現中國學界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對於國外生態哲學研究中的先進方法和有益成果,我們應當學習借鑒,但不能將之奉為圭臬,在學術體系建設上搞成套拿來。構建和發展中國生態哲學學術體系,必須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堅持以我為主,不斷拓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另一方面,將中華民族的豐富生態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有效把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中國生態哲學學術體系的鮮明標識和理論優勢,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提供有力學理支撐。

堅持胸懷天下,構建具有國際引領力的話語體系。生態環境問題具有跨國界、跨地域的全球性特征,生態哲學研究以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生態環境問題為對象,具有鮮明的世界情懷。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需要開放式的交流交融。交流交融的前提和載體,是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引領力的話語體系。中國生態哲學的話語體系,既要有濃郁的“中國味兒”,又要有鮮明的“國際范兒”,既體現中國生態哲學研究特有的理論觀點、價值觀念、文化特征,又易於被國際學界所理解、所接受、所認同。中國自主的生態哲學知識體系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生態哲學研究才能更好走向世界,為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5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