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的“六個必然要求”之二

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

劉 偉

2024年07月03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容提要

  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隻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高質量發展,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前,我國正在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於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具有很強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於實踐,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方面是因為,全面深化改革同貫徹新發展理念緊密關聯,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個新理念的確立,總是同舊理念的破除相伴隨的。堅持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涉及一系列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工作方式的變革,涉及一系列工作關系、社會關系、利益關系的調整。比如,推動創新發展離不開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通過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深化科技評價、科技獎勵、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帥”機制等,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潛能,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是因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為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提供體制機制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經濟總量佔全球比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不到1.8%上升至18%左右,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總體上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無論是工業化程度還是城鎮化水平都得到顯著提升。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不斷創造性地突破體制機制藩籬、調整完善生產關系,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時代以來,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這同樣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作用的充分發揮。比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加快落實到位的戰略任務之一。隻有通過繼續深化改革,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才能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制度保障。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增強創新能力、推動平衡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開放水平、促進共享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繼續把改革推向深入,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體系。

  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生產力質態,核心標志是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隻有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建立高標准市場體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才能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環境,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它們的運動發展構成了歷史的基本規律。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提升改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關鍵在於正確認識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從經濟發展的視角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展的內涵發生變化。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面對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需要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經濟循環運動中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從總量上的供不應求轉變為結構性的供求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低端、低質量產品和服務供過於求,中高端、優質產品和服務供不應求。三是繼續發展面臨的約束條件發生變化。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了瓶頸,需要加快培育和塑造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新優勢﹔同時“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發生變化,需要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

  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關鍵在於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在微觀上表現為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優化,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在宏觀上表現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在結構上表現為更加平衡更加協調,實現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在風險控制上表現為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在格局上表現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依靠改革,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隻有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才能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利於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並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是因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歸根到底要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隻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才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另一方面是因為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隻有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並帶動引領其他領域的改革,實現綱舉目張。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關鍵在於堅持和發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的一個偉大創造。理論和實踐都証明,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形式。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可以有機結合。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必然對完善生產關系提出新要求,需要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突出重點。一是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二是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破除阻礙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三是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有效制衡的現代企業治理機制、靈活高效的現代企業經營機制、激勵相容的現代企業激勵機制、監督適宜的現代企業監管機制等制度體系,弘揚企業家精神,充分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作用。四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使總量調控與結構調控、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逆周期調節與跨周期調節等形成有機統一。

  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一是深入研究經濟體制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的耦合性,推進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努力實現目標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二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推動各部門強化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密切配合、同向發力、形成合力,防止出現“合成謬誤”。三是健全改革推進機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統一,把落實黨中央要求、滿足實踐需要、符合基層期盼統一起來,在精准實施、精准落實上下足功夫。

  (作者為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3日 09 版)

(責編:劉圓圓、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