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⑦

一鉤殘月向西流——《虞美人·枕上》解析

汪建新

2024年06月24日17:11    

1920年下半年,毛澤東辦了關乎“立業成家”的兩件大事: 一是在11月,他與何叔衡等人創建湖南長沙共產主義小組﹔二是這年冬天,他與楊開慧結婚。毛澤東是社會活動家,夫妻聚少離多。毛澤東對楊開慧情深意篤,曾為她傾情賦詞《虞美人·枕上》:“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這首詞寫得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感情細膩,是他唯一的一首純粹屬於婉約格調的作品。這般婉曲纏綿的詩作,體現出毛澤東詩詞蘊含豐富,也更彰顯出一個性情本真的毛澤東、一個可親可敬的毛澤東。

相識相知更相愛

楊開慧,又名霞,字雲錦,1901年11月6日出生於長沙縣清郡下的板倉楊家。1908年,楊開慧上學讀書,她在當地開了鄉下女孩進學堂的風氣之先。后來,楊開慧轉到離板倉五裡路的儲能學校。楊開慧又動員目不識丁的媽媽也進學校讀書,她和媽媽一道轉到離家二十多裡的衡粹女校。母女同校讀書, 一時傳為美談。楊昌濟留學回國后,執教於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全家從板倉遷至長沙城,住第一師范附近的天鵝塘,楊開慧轉入長沙稻田女子師范附小讀書。

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遇到了恩師楊昌濟。毛澤東以勤於學習、積極活躍、有膽有識而聞名全校。對如此個性突出、好學深思的毛澤東,楊昌濟自然格外器重,褒獎有加。毛澤東和一些同學組建了一個哲學小組,請楊昌濟擔任指導。“一到星期天,毛澤東和其他幾位得寵的學生就帶著敬畏的心情到楊家拜訪,並在那裡吃午飯。”“在到楊家的學生中,毛澤東的年齡最大,思想也比較激進、深刻,因此給楊開慧的印象也最深。”1916年暑假,楊昌濟舉家回板倉休假,並特邀毛澤東去家裡瀏覽他的藏書。毛澤東步行100多裡走到板倉楊家,住了好幾天。這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第一次較長時間的接觸。毛澤東淵博的學識、瀟洒的風採給少女楊開慧留下了美好印象。

1918年夏天,楊昌濟應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學任理學教授,楊開慧隨全家到了北京。同年8月,毛澤東為籌備赴法勤工儉學事宜也到了北京,與楊開慧又有機會相見了。他們在故宮、西山漫步,在吉祥劇院看戲,熱烈討論著他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共同編織著理想之夢。“在短暫而又心照不宣的思想情感交流中,兩顆年輕火熱的心靈碰撞出了愛的火花,他們熱烈又真誠地相愛了,你把我作知己,我視你為知音。”

1919年3月,因母親病重,毛澤東趕回服侍。不久,毛澤東就收到楊開慧的來信,稱呼他為“潤”。毛澤東立即回信,抬頭也隻有一個字:“霞”。五四運動爆發,毛澤東推動成立了湖南學生聯合會,主編《湘江評論》並將其寄給楊開慧。1919年12月中旬,他率“驅張”代表團第二次來到北京。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不幸病逝。毛澤東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全力協助楊家料理后事。楊母與楊開智、楊開慧兄妹等人扶柩南下,毛澤東一路護送到武昌,然后回北京繼續開展驅張運動。

1920年7月,毛澤東返回長沙,倡導成立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毛澤東讓楊開慧來學聯會幫忙,擔任宣傳工作。為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與何叔衡、易禮容、彭璜等新民學會會員和教育界人士方維夏等人創辦文化書社。楊開慧把父親逝世時剩下的奠儀費交給了毛澤東。這是長沙市第一家公開發行馬克思主義書刊的書社。隨后,毛澤東又成立了俄羅斯研究會,還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吸收新民學會以外的進步青年參加,楊開慧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員。

1920年冬,毛澤東與楊開慧結婚,他們不做“俗人之舉”,僅花了六塊銀圓辦了一桌酒席。“與楊開慧相戀前,毛澤東曾與蔡和森、蔡暢兄妹立下‘三人盟約’:發誓永不結婚。但他們三人后來都‘違背’了自己的誓言,但‘這不能說明他們的誓言就是戲言’,而是因為他們‘當時沒有時間談情說 愛’,但愛情的悄然而入,無疑為他們的革命事業增添了無限光彩。”他們的結合是在五四運動新思潮影響下,壯懷激烈的熱血青年自由戀愛的結果。他們夫妻在一起生活隻有幾年時間,但毛澤東對楊開慧的愛意與追思終生不變。他們的愛情故事有口皆碑,感天動地。

孤枕難眠思悠悠

1921年6月,毛澤東與何叔衡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回到長沙后,毛澤東積極開展黨的各項工作。他辭掉了一師附小的主事職務,隻任湖南一師國文教員。1921年8月,毛澤東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楊開慧參加了該校的籌建工作,積極籌集經費。自修大學為早期共產黨起到了培養干部的作用。1921年10月10日,中共最早省委之一的湖南支部成立,毛澤東任書記。楊開慧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最早的女黨員之一。毛澤東以救國救民為己任,一心扑在革命事業上,忙忙碌碌是他的生活狀態,東奔西走是他的必然付出。毛澤東與楊開慧的家庭生活可謂情真意切又溫馨浪漫。在夫妻分別的夜晚,毛澤東輾轉反側,不免也會涌起離愁別緒,而《虞美人·枕上》正是這種心境的詩意表達。

這首詞現在所見作者存留手跡一件,標題為《虞美人 · 枕上》,表明寫作時間為“ 一九二一年”,是由毛澤東的衛士張仙朋提供的。在1979年第2期《當代》雜志《為了人民》 一文中,張仙朋回憶說:“1961年,一次,主席一連寫了近二十首古詩、古詞、古曲,寫完后遞給我說:這些送給你吧。又拿起寫好的兩首詞,一首是《賀新郎》,一首是《虞美人》,交給我說:‘這是我早年寫的,沒有發表。你替我保存吧。’”后來,毛澤東對該詞又作了幾處修改,於1973年冬交保健護士長吳旭君用毛筆抄清保存。1983年5月22日《解放軍報》刊載的王謹《從〈虞美人〉到〈蝶戀花〉》一文披露了此詞,由於是根據李淑一的回憶,多有訛誤。該詞最早正式發表在1994年12月12日《人民日報》上,同時刊登了作者的手跡,並附注:“根據作者審定的抄件刊印,手跡是未經修改的原稿,有幾處與發表的文字不同。”

關於這首詞的寫作時間,一直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1920年,依據是楊開慧好友李淑一的回憶:“1920年……開慧和毛澤東正在談戀愛,共同的革命志向、共同的斗爭生活使他們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愛情。開慧經常向我談起毛澤東的為人品質,連戀愛中的‘秘密’也告訴我。有一天,我們在流芳嶺下散步。開慧告訴我她收到毛澤東贈給她的一首詞。我問什麼內容,她毫無保留地念給我聽,並讓我看了詞稿。”因為是楊開慧好友的說法,此說被不少學者接受。如,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王華、李林所著《毛澤東與楊開慧》一書,八集電視藝術片《詩人毛澤東》等,都把寫作時間認定為1920年。

另一說為1921年,依據是1994年12月12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作者手跡。而該詞究竟寫於1921 年的具體什麼時間,學者們仍有分歧。一說為:“1920年冬,毛澤東和楊開慧結婚, 1921年春夏間,毛澤東離別新婚的愛妻,到沿洞庭湖的岳陽、 華容、南縣、常德、湘陰等地進行社會調查,據初步考証,《虞美人·枕上》正是寫於此時。”另一說為:“1921年,毛澤東赴上海參加黨的一大。新婚即別,毛澤東油然而生離愁別緒,愴然賦詞《虞美人·枕上》。”

相較於李淑一的回憶,毛澤東的手跡應該更為可信。不管這首詞是寫於何年何處,它都呈現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真實平凡的另一面:夫妻恩愛、情深意長、纏綿悱惻。毛澤東和普通人一樣,也有兒女情長。正如有人譏笑魯迅酷愛兒子海嬰,他特意賦詩《答客誚》:“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菸菟。”青年毛澤東的夫妻之情,也應作如是觀。

俠骨柔腸亦婉約

“婉約”,最早見於《國語·吳語》:“故婉約其詞,以從逸王之志。”韋昭注:“婉,順也﹔約,卑也。”晉陸機《文賦》用以論文學修辭:“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婉約詩詞側重男女情愛, 離情別緒,傷春悲秋,光景留連﹔形式婉麗柔美,含蓄蘊藉,纏綿細膩,清新綺麗。

1957年8月1日,毛澤東在《讀范仲淹兩首詞的批語》中寫道: “詞有婉約、豪放兩派,各有興會, 應當兼讀。 ……我的興趣偏於豪放,不廢婉約。”毛澤東對二者有所偏重,但他從不顧此失彼。與其說毛澤東詩詞“不廢婉約”,還不如說是柔情不可偏廢。毛澤東詩詞既長於“言志”,又擅於“緣情”。親 情、愛情、友情、鄉情之類,時常涌入心頭筆端。《虞美人·枕上》就是明顯帶有婉約格調的作品,呈現出陰柔之美的藝術特色。

“虞美人”,是唐教坊曲。據說最初是詠項羽寵姬虞美人的,故以此得牌名。又名《玉壺冰》《憶柳曲》《一江春水》《宣州竹》等。詞的上闋,寫思念愛人夜不能寐的愁苦和寂寞。“堆來枕上愁何狀, 江海翻波浪”,孤枕難眠,離愁重重堆壓蓄積,猶如江海波浪翻滾。“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伴隨愁苦而來的是無邊難耐的寂寞,披衣起坐,翹望長空,指數星星,而星星居然也是一樣的淒涼,形單影隻。

詞的下闋觸景生情,說明緣何愁苦寂寞。“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徹夜難眠的煎熬,已使人滿腦子空空如也,什麼都不願再想,但愛人的倩影卻揮之不去,使人輾轉反側、長夜難熬。“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到黎明時分,望見西去的曉月,想到生活不能花好月圓,隻有像“一 鉤殘月”那樣的離散與淒涼,積壓在心頭的相思之苦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再也無法遏制而噴薄宣泄,頓時化作熱淚奪眶而出,從而把作者的感情表達推到了極致。

詞的上闋以一 “ 愁 ”字入手,極寫思念之深切﹔下闋以一 “淚”字收筆,甚言思念之苦澀。夫妻愛侶之間的離情別緒自古以來就是詩詞永恆主題之一。毛澤東的這首婉約風格的作品,意境淒清蒼涼, 語言通俗明快、朴素而有風韻,讀來自有婉轉流麗、 情味悠長的美感。愛之深,思之切。壯懷激烈的毛澤東深夜獨處時,也不免殷殷思念,無法入眠。這與古詩中的情愫並無二致。這何嘗不是“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司馬相如《鳳求凰》) ﹔“天涯地角有窮時,隻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春恨》)。 相思難眠,相思成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當愁愈積愈濃時,情感的閘門再也無法阻擋,到最后隻有“淚千行”,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

愛而相思,相思而愁,因愁而淚,《虞美人·枕上》循著這樣的順序表露情感歷程。這是生活的邏輯,這是感情的軌跡, 步步推進, 層層深入, 一浪高過一浪, 直抒胸臆, 沒有虛掩, 沒有造作, 動人心魄,真可謂“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禮記·樂記》),“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焦竑《雅娛閣集序》)。

楊開慧也十分愛慕她所欽佩的毛澤東。1929年6月,楊開慧在板倉曾筆述她與毛澤東相戀相愛的心路歷程: “我大約十七八歲的時候,對於結婚有了我自己的見解,我反對一切舊儀式的結婚……不料我也有這樣的幸運,得到了一個愛人!我是十分的愛他, 自從聽到他許多的事,看見了他許多的文章、日記,我就愛了他。”楊開慧甚至表白: “我是為母親而生之外,也是為他而生的。”

毛澤東與楊開慧這對風雨同舟的戰友加心心相 印的夫妻之間的至真至美的愛情,導引我們走進《虞美人·枕上》這首詞所營造的純真而熾烈的感情世界。這首詞與一般愛情詩不同,其中所蘊含的強烈情 感不是才子佳人的那種纏綿悱惻,更不是無聊文人所 熱衷的那種風花雪月。毛澤東不是一位普通的青年,他也不是在向一位普通的女子傾訴。他們是搏擊時代風潮的弄潮兒,是叱咤風雲振翅雙飛的比翼鳥。

(來源:《中國青年》雜志2024年第11期,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 一 級巡視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

點擊查看“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系列其他文章

孩兒立志出鄉關——《七絕·呈父親》解析

驚濤拍岸怒聲吼——《四言詩·〈明恥篇〉題志》解析

長歌痛悼思君深——《五古·挽易昌陶》解析

君行吾為發浩歌——《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解析

與天與地與人斗——《四言詩·奮斗》解析

一掬慈容何處尋——《四言詩·祭母文》解析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