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旗
2024年06月21日07:42 來源:學習時報
中國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至關重要的工作。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創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向世界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能夠有力增進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為世界各國處理民族問題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對促進國際互信以及推動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核心概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通過講好民族團結的生動故事,不僅有利於在國內加深各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支持,而且有利於在國際上展示中國作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和諧景象,為國際社會提供正面案例,即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和促進民族發展的同時,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從而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
“和平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歷史和實踐証明,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民族不管多強大也不會給任何國家帶來威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通過中華民族的團結奮斗、自力更生來實現,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通過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可以更好地樹立我國民族政策的成功典范,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諧共生理念的認識,消除誤解與偏見,營造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
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滿載著多彩的民族文化意蘊,凝結了中華民族在不懈奮斗中的智慧結晶,彰顯了人類文明多樣性的璀璨光芒。通過敘述各民族的奮斗歷程,搭設跨文化的溝通橋梁,旨在使中國故事傳播至全球每一個角落,同時也讓國際社會更深入地認知中國,在推進全球文明演進中展現中國的氣度與責任擔當。我們秉承自信與積極態度,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國界。同時以開放和包容心態,吸納世界優秀文化精髓,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添磚加瓦。
(二)
講好歷史長河中的民族融合和發展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自秦以來,無論是漢民屯邊、邊民內遷還是秦漢的列國文化交融、魏晉南北朝的“五胡”入華、隋唐五代的華夷一體、遼宋夏金的共奉中國、元的胡漢一家、明的中外匯通、清的中華一家都深刻地展示著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既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制度安排,也是各民族融合發展的制度基礎。與此同時,邊關互市、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商貿往來,以及莎車王父子護西域、奢香夫人鞏固邊防、瓦氏夫人抗倭、東北抗聯等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敵入侵等歷史事件,也都展現了各民族之間的緊密聯系與共同奮斗。講好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戰勝苦難的奮斗史,有助於深刻詮釋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中華文明,向世界准確展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過程。
講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實踐。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重視民族地區發展,通過一系列措施改變其貧困面貌,中央召開會議推動民族團結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採取舉措推進改革,圍繞目標任務深入推進相關行動,發揮平台作用使民族地區迎來機遇。全國脫貧最難在民族地區,收益最大是少數民族。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告脫貧攻堅任務完成,民族地區全部脫貧摘帽,人口較少民族全部整族脫貧,民族團結進步的經濟基礎更加鞏固。如地處烏蒙山脈和橫斷山脈夾角的大涼山彝族,10年間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增長了8倍。習近平總書記“牽挂著彝族群眾”,彝族群眾也種起了“思念樹”來感恩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好政策。雲南怒江4000多名獨龍族群眾“一步跨千年”的戍邊團結發展。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苗鄉人民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團結拼搏、奮發有為的民族精神。這些實踐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力量和共同繁榮的決心,為向世界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和范例,有助於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民族政策和民族關系的理解與認同。
講好各民族文化繁榮與相互影響的精彩故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基礎上形成的,是在增進共同性、尊重差異性中傳承發展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每一個民族都對中華文化有貢獻,從古代典籍到現代文學、從宏偉建筑工程到歷史文化遺跡,無不彰顯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樣與博大精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關心少數民族“三大史詩”的保護傳承。國家先后啟動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民族語文翻譯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以及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品牌活動的文化感召力深入人心。中華文化和各民族優秀文化在多元一體、和諧共生的格局下都得到大繁榮大發展。如火把節既是彝族但同樣也是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民族的重要節日,近年來彝族通過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把彝族火把節發展成為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各民族共同歡慶,蜚聲海內外的東方“狂歡節”了。每年火把節期間,雲南楚雄吸引全國各民族甚至世界各地游客前來體驗民族文化,火把節儼然已經成為展示民族文化創新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與繁榮發展的重要載體。向世界講好這些實踐故事,有助於展現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與活力,體現各民族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從而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三)
構建系統化的敘事框架。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沿歷史發展主軸鋪陳,巧妙融合各民族獨特文化、歷史淵源及攜手奮進的關鍵瞬間,編織成一張既體現多元性又彰顯統一性的文化網絡。內容編排上,注重層次分明、邏輯連貫,確保全球受眾能輕鬆追蹤故事脈絡,領悟其中深意。同時,針對國際傳播特性,提煉具象化標簽,如“多元一體”的民族結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團結理念、“共同發展”的繁榮願景、“和諧共生”的社會狀態等。這些簡明而富有深意的表述,便於跨文化傳播,增進國際社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理解與認同,從而在全球敘事中樹立起正面、立體的中華民族形象。
強化預評估與反饋循環機制。向世界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還需注重精細策劃與實施。在內容籌備階段,進行深度的多維度風險評估,吸納文化顧問深入剖析潛在的文化誤解,咨詢國際關系專家確保信息的外交敏感性恰當處理,同時融合市場研究,識別不同區域、國別、文化背景及年齡段的目標受眾偏好。發布前,通過小范圍預測試收集初步反饋,及時調整以增強共鳴度。內容發布后,積極監測國際媒體、社交平台動態,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搜集受眾反饋,包括正面評價與批評建議,構建快速響應體系,根據市場反饋靈活調整傳播策略、優化敘事角度與媒介選擇,確保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能夠跨越文化和國界,以更加貼近受眾心聲、尊重多樣性的面貌呈現,促進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鑒與民心相通。
培育國際傳播專業人才。需通過教育與實踐,培養出具備深厚民族文化洞察力和寬廣全球視野的傳播人才。他們要善於利用媒體工具和平台,用國際化語言和創新技巧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包括文化傳承、民族團結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等。構建的故事體系要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並引發共鳴。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研究傳統文化內涵外延及參與各類實踐活動來錘煉能力。還要強化國際合作,與海外相關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項目,舉辦研討會等活動以拓寬人才視野、提升傳播能力,從而為傳播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打造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為增強國家文化影響力和塑造良好國家形象提供保障,有力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全球化傳播。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