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從別集編纂看唐宋文學觀念差異

王東峰

2024年06月17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別集編纂看唐宋文學觀念差異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比如“唐之詩,宋之詞”。歷史上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每個時代的文學觀念及作家氣質也都呈現出不同風貌。我們通過唐代和宋代文人別集的編纂情況,可以明顯看出唐宋兩個時代在文學觀念及作家主體方面的差異。

  求“純”與尚“博”:唐宋別集編纂的區別

   唐人別集一般僅錄詩文,其他雜著概不入集,而是分別編纂單行。檢《舊唐書·文苑傳》《新唐書·文藝傳》《唐才子傳》,蔡允恭“有集十卷,又撰《后梁春秋》十卷”﹔鄭世翼“文集多遺失,撰《交游傳》,頗行於時”﹔杜易簡“撰《御史台雜注》五卷,文集二十卷”﹔劉允濟有文集二十卷,另有《金門待詔集》十卷、《魯后春秋》二十卷﹔員半千有文集十卷,另有《明堂新禮》三卷、《臨戎孝經》二卷﹔陸贄除了《翰苑集》,另著醫書《陸氏集驗方》五十卷﹔狄仁杰有文集十卷,另有《家范》一卷﹔溫彥博有文集二十卷,另有《古今詔集》三十卷﹔武儒衡有文集二十五卷,制集二十卷﹔權德輿有文集五十卷,另有《童蒙集》十卷、《制集》五十卷、《元和格敕》三十卷……

   初唐王績和中唐韓愈的別集編纂,更能詳細說明唐代別集特點。王績別集,由好友呂才編纂。呂才所撰《王無功文集序》說:“君所著詩賦雜文二十余卷,多並散佚。鳩訪未畢,且編成五卷。君又著《隋書》五十卷未就,君第四兄太原縣令凝續成之。君又著《會心高士傳》五卷,並《酒經》、《酒譜》二卷及《注老子》,並別成一家,不列於集雲。”韓愈別集,由門生李漢編纂。李漢在《唐吏部侍郎昌黎韓愈文集序》中交代了韓愈別集的內容,“賦四,古詩二百五,聯句十一,律詩一百七十三,雜著六十四,書啟序八十六,哀辭祭文三十八,碑志七十六,筆硯鱷魚文三,表狀四十七,總七百,並目錄合為四十一卷,目為《昌黎先生集》,傳於代。又有《注論語》十卷,傳學者﹔《順宗實錄》五卷,列於史書,不在卷中。”王績和韓愈的別集編纂,代表了唐代別集收錄作品的一般原則:隻收錄詩、賦、文,而其他雜著都是在別集之外單行。

   與唐代別集不同,宋人別集則以博、全為尚,除了收錄詩文之外,還往往將所有雜著都纂入別集,從而形成宋人別集卷帙繁多、內容全面、文體駁雜等特點。如南宋周必大等人編纂並刊刻的《歐陽文忠公集》有一百五十三卷之多,包括“《居士集》五十卷、《外集》二十五卷、《易童子問》三卷、《外制集》三卷、《內制集》八卷、《表奏書啟四六集》七卷、《奏議》十八卷、《河東奉使奏草》二卷、《奉事錄》一卷、《濮議》四卷、《崇文總目序釋》一卷、《於役志》一卷、《歸田錄》二卷、《詩話》一卷、《筆說》一卷、《試筆》一卷、《近體樂府》三卷、《集古錄》十卷、《書簡》十卷、附錄(載祭文、行狀、謚誥、墓志、碑銘、傳、事跡、神清洞記諸篇)五卷”。南宋刊刻的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總計八十卷,有“賦一卷,詩十四卷,章奏、謚議四十卷,制詔一卷,表一卷,序二卷,記、傳二卷,銘、箴、頌、原、說、述一卷,贈、諭、訓、樂詞一卷,論二卷,議、辨、策問一卷,史贊、評議、《疑孟》一卷,《史郯》《迂書》一卷,碑志五卷,祭文一卷”。其后的《增廣司馬溫公全集》,又收入司馬光的《手錄》《日錄》《稽古錄》等內容,卷帙擴大到一百一十六卷。

  具體與泛化:唐宋文學觀念之差異

   中國文化自古就形成了文、史、哲不分的傳統,如《左傳》是歷史著作,《論語》《孟子》《庄子》屬哲學著作,卻都被寫進文學史裡。但從魏晉六朝開始直到唐代中期的“文學自覺”,開始把重情感重辭採華美當作文學的特質,其標志是:第一,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如南朝宋文帝立四學,將文學與儒學、玄學、史學並立。又有文筆之辨,“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文心雕龍·總術》)。第二,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如陸機的《文賦》將文體分類論述﹔摯虞的《文章流別論》,論及十二種文體的起源和演變﹔劉勰的《文心雕龍》對文體的區分既系統,對文體的討論也更加深入。第三,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比如詩歌創作中的“四聲八病”,以及講究用事、對偶等等,促成了以唐詩為代表的格律詩的出現,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座歷史豐碑。

   自中唐以后,隨著韓、柳古文運動的興起,許多本來不屬於文學的內容被包容在“文”的概念裡。北宋中葉,古文運動再次興起,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愈加模糊不清。北宋中葉的石介認為:“兩儀,文之體也﹔三綱,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質也﹔九疇,文之數也﹔道德,文之本也﹔禮樂,文之飾也﹔孝悌,文之美也﹔功業,文之容也﹔教化,文之明也﹔刑政,文之綱也﹔號令,文之聲也”(《上蔡副樞書》)。舉凡封建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中的一切內容都可以包容在“文”之中,這樣無形中取消了文學與經學、哲學、史學之間的界限。

   文學觀念的泛化,亦在宋人的詩歌創作和詩論著作中反映出來。就詩歌創作而言,它表現為將一些非詩的東西寫進詩歌中,如“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就詩論著作而言,唐代的論詩著作,無論是署名王昌齡的《詩格》,皎然的《詩式》,還是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大都就詩論詩,著重探討詩歌自身的體制、格式或意境風格。而大部分的宋詩話,包容進大量與詩歌藝術理論關系不大、自由發揮“以資閑談”的內容,大多記錄一些詩人的逸聞趣事,側重於背景材料的介紹和詩文質疑考辨,雖名曰“詩話”,而實則非純粹論詩之作。

  詩人與學者:唐宋作家氣質的不同

   與唐代作家明顯不同,宋代作家在才學方面普遍崇尚博學。假如我們把唐代作家概括為多具詩人氣質的話,那麼宋代作家則普遍具有文人學者風度。唐代作家以詩歌創作為主要內容,多數作家都是僅憑詩歌成就而流芳后世,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劉長卿等等。而宋代作家則表現為各種不同藝術門類和文化意識的相互滲透融合,除了傳統的詩文創作外,還包括新興的詞曲和話本小說以及書法、繪畫、音樂、佛經、道書、方技、考據等。

   宋代作家與唐代作家還有一個不同的顯著特點,即大都是集官僚、文人、學者三位於一身,兼有政治家、思想家、詩人的多重身份,其知識結構一般遠比唐人廣博貫通,格局宏大。也因此,宋人在人文生活和文化修養方面遠勝於唐人,具有宏通廣博的知識和文化上集大成的自覺意識,表現為儒、釋、道乃至百家雜說的各種思想和知識的融會貫通。蘇軾向王安石推薦秦觀,說秦觀除了詩文“詞格高下,固無以逃於左右”外,又“博綜史傳,通曉佛書,講習醫藥,明練法律”。因為博學,宋代作家大多擅長多種文體,如詩、詞、譜牒、語錄、解經、四六文、尺牘、奏議、制誥等,時人在編纂他們的別集時,往往將這些不同的文體全部收錄。如南宋刊刻的魏了翁別集《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共一百一十卷,除《鶴山集》之外,還有《九經要義》《經史雜鈔》《周易集義》等內容。陸游的別集除了收錄《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遺稿》之外,還收錄了《南唐書》《家世舊聞》《齋居紀事》等。有的宋人別集內容由於過於龐雜,因而具有了叢書的性質。《中國叢書綜錄》就收錄了《歐陽文忠公全集》《王安石全集》《陸放翁全集》《真西山全集》等。

   (作者:王東峰,系長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