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佃利
2024年06月14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城市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復雜巨系統,更是具有生命力和社會意義的生命體、有機體。作為生命體,各類要素匯聚城市,使城市展現出生命力旺盛的一面﹔同時,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等使城市面臨復雜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受基礎設施薄弱、區域發展失衡、應急機制缺失等因素疊加影響,一些城市在災害風險來襲時遭受嚴重沖擊,又展現出城市具有脆弱性的一面。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健全城市安全預防體系,強化城市基本運行保障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要牢牢把握城市生命體、有機體特征,立足城市生命體理念,探索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有效路徑,推進韌性城市建設。
從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的角度看,能動的個體、社會組織、基礎設施網絡、城市治理制度和治理技術等,都是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支撐著城市的運行和發展。立足城市生命體理念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就不只是工程、管理和技術層面的問題,更需要從觀念、結構和機能上對城市整體功能和生命力進行系統性維護,特別是充分發揮、統籌協調城市生命體各有機組成部分的作用,塑造城市應對災害風險的抗逆力、復原力,確保城市生命體在災種聚集、風險疊加的環境中既充滿生機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
釋放個體抗災的能動作用。人是城市生命體的細胞,為城市注入了活力與靈魂,城市生命體的發展最終也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唯有人與城市持續良性互動,城市才能從細胞層面強化對災害風險的抵御力和復原力。要著力提升公眾的防災避險能力,依托泛在可及的數字化知識資源開展科普宣教,通過定期培訓、消防演練、救援演習等提高個體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強個體應對災害風險的心理韌性,匯聚合力共同打造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棲居之所。
完善多方減災的合作機制。城市生命體不同機能是高度關聯且相互作用的,其經濟、社會、生態、技術等子系統,在彼此不斷適配中形成耦合效應。從城市生命體理念出發,必須立足全局整體統籌災害防治工作,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首先,要整合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力量,完善公安、消防、急救、應急管理等部門合作機制,強化區域聯動、軍地協同、上下聯動。其次,要賦予多元主體更多參與權,引導利益相關的個人、團體參與到隱患排查、救災捐贈、轉移安置、恢復重建之中,助推鄰裡間守望相助,增強識別、預防和抵御風險的多方合力,培育社會應對災害風險的整體韌性。
增強因應風險的調適能力。災害是自然界的致災因子與城市生命體的脆弱性相疊加的結果。在遭遇災害沖擊時,快速而精准地感知、識別、響應災害是城市生命體生命力頑強的表現。要加強技術賦能,融通韌性城市與智慧城市建設,不僅注重事中響應、事后恢復,更能做好事前預警預防,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比如,依托由攝像探頭、煙感器等組成的物聯網,實現跨地域、全時域風險研判,在細化信息甄別、提高數據真實度的基礎上加強災害數據共享,實現對多災種致災因子的實時監測、清單管理和專業評估,提高城市感知風險的敏銳度。還可借助大數據、雲計算,利用VR設備、數字孿生技術等打造沉浸式災害仿真模擬系統,強化場景訓練,提高城市風險預防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實現災害防治的系統優化。像某些生物一樣,城市生命體在遭受災害沖擊時如果產生一定“形變”,就能避免系統直接崩潰,有助於進一步快速恢復正常運行,從而在反復的短期沖擊下長期維持穩態。這是一種系統優化的過程,需要在應急決策、物資儲備、物流調度等方面強化平戰結合能力、狀態切換能力,通過提高系統冗余性增強城市生命體在災害沖擊面前的可靠性、強韌性。長期面臨災害風險還可能導致韌性疲勞現象,一些增強城市韌性的措施逐漸失去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未能發揮預期作用。要立足城市與災害風險長期共存的客觀現實,深刻認識一次行動不能解決所有致災問題,定期開展城市體檢,依據長期觀測數據摸清風險底數與變化,及時優化防災減災救災准備,在不斷學習更新中推動城市克服韌性疲勞。
(作者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4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