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清清爽爽一碗面

煥然

2024年05月31日08:34    來源:學習時報

我每天早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廚房打開煤氣灶,燒開水。之后,再做洗臉刷牙之類的事。洗漱完畢,水也燒開了,我開始下面條。水煮面條,幾乎是我雷打不動的早餐。我煮面條自有一套程序,一般是稍煮一會兒,撈出面條,用冷水沖洗一道,然后炒雞蛋或是辣椒炒肉。之后刷鍋,重新燒水,水開后,再倒入面條,加鹽、醬油、味精等調味品。切好的小蔥不必煮,直接和菜一起放在碗底。面條煮一小會兒,盛在有菜的碗裡,用筷子挑動幾下,便可以食用了。吃過我煮的面條的同事好友,都眾口一詞,夸贊好吃,還希望再吃。

我煮面條的做法,得到了母親的“真傳”,所有程序都是跟母親學的。小時候,特別喜歡吃母親煮的面條。她每次煮面,就是這樣一板一眼,從來不含糊。之所以會如此費盡心力地煮面,顯然和當年物資短缺有關。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很長一段時間,面條是比較稀罕的,要憑糧票購買,而且有定量。往往逢年過節才能下面條,至少不是經常有面條吃。有時人情往來,也送兩三斤面條,足見面條的珍貴。這樣一來,母親自然對煮面格外地用心。撈過一道水的面條,面湯很清爽,面條不容易再吸水而變黏,能夠保持相應的筋道,有嚼頭。沒有經過冷水沖洗而一道煮熟的面條,面湯渾濁,且經不住筷子夾,入口也是鬆軟黏糊。當然,面條煮兩遍,時間就得把握得恰到好處,必須點到為止,絕對不能過久。

母親單獨炒制面條的佐菜,也是有道理的。如果連同面條一起煮,要麼因為要等菜煮熟而導致面條煮成糊,要麼因為久煮而稀釋了菜的本味。母親常說:“生蔥熟蒜。”蔥葉不必煮,一煮就軟化了,倒不如讓它直接和熟面接觸來得香氣四溢。母親是煮一家人吃的面,往往是把菜單獨用一個碗盛,把煮好的面條分成幾碗,再把菜平鋪在面條上。我是煮一個人吃的面,對母親的做法有一點變通,就是直接把面條盛入裝有菜的碗裡,而不是鋪在面上。這樣做,效果也沒有什麼差別。

看起來,煮面條並不復雜,可也不是誰都能煮出一碗清爽可口筋道的面條的。不管在哪裡吃面條,我首先會觀察面湯是清澈還是渾濁。程序是否到位,一看便知。有一次,一個同事問我煮面條的訣竅,我向他傳授了一番。可是第二天,他說面條依然是糊的。原來他煮第一道之后,只是把水濾干,沒有沖洗,再煮時直接倒入鍋裡。這樣一來,煮一道和煮兩道有什麼區別呢?凡事都有門道,把簡單的事做好,其實也不簡單。母親煮的面條,讓我回味無窮,當然也幫我從中悟出了一點道理。煮面條這樣,做人做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凡事都有相應的規矩,得清清爽爽,不能含含糊糊。這大概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吧。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