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踐行大食物觀

2024年05月27日08:23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深入踐行大食物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大力倡導大食物觀。30多年來,福建踐行大食物觀採取了哪些突出做法、取得了怎樣的顯著成效?如何借鑒福建的有益經驗推動各地深入踐行大食物觀?本期特邀嘉賓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營養導向農業與食物發展戰略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孫君茂:

理解把握大食物觀的科學內涵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樹立大食物觀是從更高層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時代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出:“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1988年,習近平同志任寧德地委書記。寧德是當時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經過深入調研,習近平同志提出:“我們要的是抓大農業。這就是說,在農業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發展鄉鎮企業,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吃山’,要抓好林、茶、果。”習近平同志大力倡導並推行大食物觀,創造了寶貴的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他指出:“我在福建工作時,在山區干過,也在沿海干過。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

30多年來,福建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立足資源稟賦、發揮區域優勢,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深入推進山海田農業資源綜合開發,依山開發森林糧庫,傍水打造“藍色糧倉”,依托技術發展設施農業,推動食物供給從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讓食物品類更加豐富、品質更有保障。2023年,福建全省肉蛋奶產量首次突破400萬噸,茶葉、蔬菜、水果、水產、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對全國各地踐行大食物觀起到積極示范引領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樹立大食物觀。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強調樹立大食物觀,並深刻論述了大食物觀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為我們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並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對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非常重視,強調“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實踐証明,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大食物觀,對於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通過拓展多樣化食物來源,減輕對傳統糧食作物的過度依賴,從而提高糧食安全系數,確保食物供應鏈的穩定性。

二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大食物觀要求推動農業向更廣泛的食物領域拓展,這就意味著農業生產不僅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安全、綠色、營養。

三是促進農業食物系統轉型。大食物觀強調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基礎上合理、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資源,引導農業向多元化食物生產方式轉變,構建更加可持續的農業食物系統。

四是提升人民營養健康水平。大食物觀倡導的食物多樣化不僅讓百姓的餐桌上有更加豐富的食物,而且進一步改善營養健康狀況,實現了保障國家糧食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營養安全的有機統一。

福建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孟芊:

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海洋強國建設,早在福建工作期間,就作出了建設海洋強省、樹立大食物觀等重要論述,提出要“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海洋開發”。這些年來,福建立足本省實際,把海洋養殖作為海洋經濟的重點領域去抓,積極推進“海上糧倉”建設。

第一,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拓展食物來源。福建按照“近、遠、捕”的整體思路,合理布局漁業生產力。鞏固完善近岸養殖,累計改造傳統網箱約100萬口、貝藻類筏式養殖設施約70萬畝,規模居全國第一。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建設深水抗風浪網箱近5000口,佔全國60%。累計投建18台(套)深遠海養殖裝備,居全國第一。推進遠洋漁業發展,遠洋漁船達608艘,產量保持在50萬噸以上,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

減少飼料依賴。針對飼料和藥品濫用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等,實施水產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創新推動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項目,大黃魚骨干基地配合飼料替代率達90%。同時,以深遠海裝備養殖為抓手,利用深海水體中繁多的浮游生物,增加養殖魚類可獲取的食物資源,飼料投放量減少80%,有效緩解對進口糧食和飼料的依賴。

提升食物品質。積極創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無公害水產品產地,模擬深海仿野生養殖環境,促使養殖水質環境質量更好、海產品存活率更高以及品質更優。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嚴格落實“雙隨機”抽檢制度,確保養殖環節水產品監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第二,突破育種關鍵技術,提升海產品精加工水平,探索現代化海洋漁業發展新模式。

培育水產種業。水產種業是現代漁業發展的“芯片”,福建積極落實水產種業振興八條措施,建設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全省良種覆蓋率達70%以上,海水種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

壯大水產加工業。持續推進預制菜和智能化水產加工生產線建設,不斷做強水產加工千億元級產業集群,全省水產加工品總產值超1500億元,居全國前列。大黃魚、鮑魚、鰻魚等全產業鏈產值均突破200億元,海帶、紫菜、海參、牡蠣等全產業鏈產值均超百億元。

打造智慧冷鏈物流。著力推進冷鏈設施數字化改造,在重點漁業鄉鎮、中心及一級漁港布局建設一批倉儲保鮮設施,發展千億元級冷鏈物流產業集群,推動冷鏈物流提質降本增效,構建完善的現代冷鏈物流網絡體系。

第三,著力提升漁業品牌質量,加快市場建設,帶動漁民邁向共同富裕。

形成品牌效應。福建持續強化“福漁”公共品牌,創建特色水產品優勢區8個、省級名牌水產品42個、水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3個,建成鮑魚、蝦皮、海帶等漁業特色產業強鎮。建立水產品“從海區到餐桌”全程可追溯質量體系,大力提升產品品質、培育地理標志,提高品牌吸引力和產品附加值。

積極拓寬市場。聚焦國內市場需求,順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發展鮮活、冷凍、調理、預制等產品生產,滿足多樣化需求。持續推進水產品有效對接並拓展海外市場,全省新增5家國家級、9家省級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全省水產品出口額超70億美元,保持全國第一。

助力漁民增收。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國企投資+民企經營+村民參與”的鄉村振興路徑,在全國首創租賃新模式,由省屬企業重資產投入深海裝備養殖設備,以優惠價格租給民營企業進行運營。利用養殖裝備平台為固定支點,帶動周邊養殖戶和村民投放養殖網箱,在岸邊幼苗培育、深海網箱養殖、魚獲加工銷售等方面進行統一管理,降低養殖成本,壯大養殖規模,共享發展成果。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鄭旭媛:

挖掘林地資源壯大森林糧庫

森林是食物的重要來源。福建省森林面積1.21億畝,森林覆蓋率逾65%,居全國第一。多年來,福建深入挖掘林地資源,充分釋放森林潛力,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木本糧油,持續壯大森林糧庫。2023年,全省林下經濟利用面積超3229萬畝,產值830億元,取得積極成果。

第一,著力產業鏈改革,挖掘森林食物多元價值。油茶是福建重點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現有油茶林約250萬畝,年產油超2萬噸,總產值超50億元。多年來,福建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有效推動油茶產業發展。一是改良品種。印發《福建省油茶生產三年行動方案》,實施油茶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2023年完成新造豐產油茶林逾3萬畝。二是提升加工轉化能力。積極開發護膚品、日化產品、口服產品等精深加工產品。三是融合三產。作為全國油茶生產重點縣,尤溪縣融合茶油文化、養生文化及朱子文化打造“大美尤溪,匠心沈郎”鄉村振興主題旅游觀光工廠,年到訪游客逾6000人次。

第二,創新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激發森林食物產業發展長效動能。探索森林食物產業多種發展模式和生產經營方式,積極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參與森林食物產業鏈。“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縣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林農”運作路徑,形成了林藥、林菌等多種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建成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28個,帶動3.4萬戶林農發展林下經濟逾160萬畝,實現年產值近47億元。南平順昌縣採取“科特派+國有林場+村集體+農戶”發展林下竹蓀產業,累計種植面積約3000畝,成為全國重要的竹蓀生產基地,曾獲“中國竹蓀之鄉”稱號。

第三,深度融合產學研,賦能森林食物提質增產。福建中藥材資源豐富,藥材種類約佔全國的19.2%,也是我國鐵皮石斛、金線蓮以及紫靈芝等名貴藥材的重要產地。為充分開發藥材資源,福建積極構建以科技小院為載體的產學研合作平台。莆田市大洋鄉成立全省首家中藥材產業科技小院,發揮科技特派員技術優勢,深入探索中藥材栽培技術與林下經濟結合的有效途徑,利用仿野生栽培技術培育金線蓮、黃精、鐵皮石斛等不同基原品種優質中藥材,並合作研發多類中藥材產品,實現林地每公頃增收超15萬元。“中國紫靈芝之鄉”龍岩武平縣通過開展“武平林下紫靈芝產業提升科技特派員后補助項目”,鼓勵團隊科技特派員與紫靈芝種植戶對接,加速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

第四,打好特色牌,促進森林食物消費擴容。積極開展筍、板栗、錐栗等綠色森林食品品牌創建工作,以區域品牌建設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南平建甌依托獨特的山區生態環境,全力打造“建甌錐栗”區域公用品牌,先后獲評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入選福建省首批“福農優品”百品榜等。截至目前,建甌錐栗種植面積約50萬畝,佔全國45%以上。三明市實施“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戰略,打造各類茶籽油品牌24個,寧化淮土茶油、尤溪茶籽油等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沈郎鄉有機山茶油”被評為中國茶油十大知名品牌。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庄忠欽:

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具有技術裝備化、過程科學化、生產集約化、運行數智化、管理現代化、經營產業化的特點。福建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通過積極抓好設施農業發展,實現了農產品產量、品質與效益最大化,走出一條綠色、高效農業發展之路。

第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引領設施農業集聚化發展。探索優化設施農業發展路徑,通過評估區位氣候、資源稟賦、環境承載、綜合效益等因素,把設施農業建設納入現代農業發展五年規劃,推動形成了設施蔬菜生產“一帶三區”優勢區、設施特色水果生產區和設施特色水果集中區。截至2023年底,建成省級以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23個、農業產業強鎮74個、“一村一品”專業村772個,茶葉、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等全產業鏈產值均超千億元。

第二,精准有效因需配套,出台多項政策支持設施農業發展。2013年以來,省級財政安排資金20多億元支持溫室大棚建設項目。制定設施農業溫室大棚財政補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將3大類6種適用棚型列入財政補助范圍。出台《關於規范和加強設施農業用地管理的通知》,規范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推廣設施農業特色抵押貸款、設施農業擔保、財政資金抵押等金融服務,解決融資問題。

第三,自主研發引進消化,加快設施農業技術創新推廣。一是研發與引進並行。在省農科院設立數字農業研究所開展設施農業相關技術研發,設置設施農業總控中心為全省服務。依托荷蘭、以色列等設施農業合作平台,開展設施農業品種、設備與技術引進應用。二是良種與良法兼顧。加強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採后處理技術、設施智能裝備與人工智能等領域技術研發攻關,全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逾98%。三是推廣與服務協同。組織科技特派員深入開展設施蔬菜“百人指導、千人培訓”行動,培育“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等社會化服務新業態,創新“縣級農耕服務中心—鄉鎮農耕服務站—村級托管員”設施農業生產托管機制。

第四,優質高效集約經營,推動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以品牌和特色贏得消費者。南方設施農業受多雨潮濕、氣溫偏高影響,綠色生產技術應用尤為重要。福建瞄准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大力提升“福農優品”等品牌知名度與競爭力。二是強化產地加工,做好品質保存。因地制宜推進縣域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科學布局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中心和冷鏈物流集配中心,果蔬產地低溫處理率超3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三是抓好產銷對接,促進優質優價。成立了省蔬菜供應鏈協會及設施農業產銷聯盟,發揮物流企業與電商平台聯動作用,農村網絡零售額超2500億元,居全國前列。

截至2023年底,福建設施農業面積逾240萬畝,建成溫室大棚項目3000余個。設施蔬菜種植實現飛躍發展,全省設施蔬菜種植面積佔蔬菜總面積不到七分之一,產量達五分之一,產值達三分之一,逾六成設施蔬菜供應省外,成為全國“南菜北運”重要基地。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