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習近平文化思想貫穿大歷史觀、大文化觀、大時代觀

甄佔民

2024年05月27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習近平文化思想貫穿大歷史觀、大文化觀、大時代觀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演進和形成所貫穿的基本邏輯和鮮明特質,就是自覺堅持和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以大歷史觀、大文化觀、大時代觀考察和解決當代中國文化問題,從而賦予文化發展以更深厚的歷史底蘊、更廣闊的文化視野、更鮮明的時代特色,極大升華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新境界,在引領中國文化繁榮發展中展現出強大實踐偉力。隻有深刻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貫穿的大歷史觀、大文化觀、大時代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大歷史觀:注重以寬廣深厚的歷史視野洞察文化發展大勢

歷史觀是人們觀察世界和處理問題的基本維度,隻有把握歷史,才能洞悉未來。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基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思想觀點,以宏大的歷史視野,從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透視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揭示了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中國共產黨繼承了中華民族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的優良傳統,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堅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觀點系統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把握歷史發展趨勢,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用大歷史觀來觀察和解決問題,把握文化文明的發展大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要牢固樹立大歷史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確走向,認清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就會更加深刻感到,這種大歷史觀之“大”,體現為歷史長河之“大”,從歷史的長周期和長時段回顧中華民族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精辟概括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個突出特性,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都置於大歷史觀的宏大視野中,從歷史發展規律、內在機理系統認識和深入思考文化文明發展,展現出吞吐今古、縱橫捭闔的大氣魄。這種大歷史觀之“大”,體現為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比較之“大”,把中華文明置於整個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不拘泥於一時一事、不限定於一國一域,在對中外的歷史發展和歷史比較中認識文化發展脈絡、把握文化發展主流、汲取文化發展智慧。這種大歷史觀之“大”,體現為發展眼光之“大”,把歷史、現實、未來貫通起來,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以古鑒今、彰往察來,得出科學的歷史結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等,都是運用大歷史觀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

把握歷史大勢就能把握未來。以大歷史觀觀察和審視文化,進一步打開了我們的文化視野和眼光,升華了我們對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認識,升華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的認識,升華了我們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也為我們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南和精神動力。

大文化觀:注重從物質與精神關系的大邏輯把握文化發展功能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注重從物質與精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關系的視角來認識文化,深刻闡明了在不同社會條件下文化性質和內容的不同,深刻揭示了文化雖然決定於經濟基礎,但又對經濟基礎產生能動的反作用,秉持的是一種在大的歷史邏輯基礎上的文化觀。同時也要看到,文化是一個歷史范疇,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多維概念,往往被人們從不同角度所理解闡發,產生廣義和狹義的區別。正因如此,在如何看待文化的問題上,一些人容易陷入狹義或片面的理解之中,就文化談文化,將文化局限於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等領域。文化視野的大與小、寬與窄,直接影響著文化功能作用的發揮和文化實踐的推進。如何看待文化的歷史地位、如何把握文化的基本范圍,始終是一個關系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大問題。

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注重從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上思考文化發展,堅持用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証法審視文化發展,善於從思想武器、精神力量、價值追求等視野來謀劃文化發展,以更寬廣的維度凸顯了文化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要深刻認識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和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既要搞好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為意識形態工作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又要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習近平文化思想所貫穿的大文化觀,既體現在文化理論觀點的創新和突破上,也體現在關於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和戰略舉措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和戰略舉措,既強調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又強調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既強調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又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既強調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又強調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既強調管好用好傳統媒體,又強調管好用好互聯網等新型平台﹔既強調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又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各民族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宗教觀,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等。

習近平文化思想不是對文化建設某個方面的回答,而是涵蓋思想理論、精神世界、文化傳承、文明創新等方面建設的集大成者,深刻闡明了文化文明所具有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觀意義,充分彰顯了對文化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和能動性,體現了深刻的文化主體性意識和高度的文化自覺。

大時代觀:注重在全面觀照時代變革中引領文化發展方向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時代和實踐發展中形成的,堅持以寬廣的視野觀察歷史之變、時代之變,構成這一重要思想的鮮明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就此鮮明提出,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

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在回答時代問題中闡明文化發展方向,強調堅持與時代同步伐,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開時代先河、領文化風尚,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群眾思想脈搏,著眼群眾需要,用心用情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堅持守正創新,正視文藝創作方面“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和哲學社會科學“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等問題,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化新境界﹔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思想精神塑造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文明風尚﹔秉持開放包容,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用“人類知識的總和”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豐沛養分,為破解人類共同難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胸懷天下,是在對時代變化的全方位觀照基礎上產生的,是對重大時代問題的總體性回答,是在用整體性視角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中產生的,在開放包容中博採眾長、在兼收並蓄中豐富發展,實現了中華文明、社會主義文明、人類文明的有機貫通,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開辟了廣闊前景。

大歷史觀、大文化觀、大時代觀緊密聯系,貫穿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體現了歷史自覺、文化自信和時代高度的辯証統一,構成習近平文化思想演進發展的基本邏輯和基本要素,也為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以開闊的思維認識文化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時代邏輯,把握好文化發展大勢所趨、方向脈絡和基本路徑。隻有這樣,才能更好贏得文化發展的主動,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甄佔民,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