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任曉剛

2024年05月21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有利於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在科技前沿領域加快突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以科技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重大意義

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頑強奮斗,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有利於進一步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對於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把握科技創新規律、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縱觀當今世界主要科技強國,大都形成了較強的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資源調配能力。當前,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科技創新呈現交叉、融合、滲透、擴散的鮮明特征。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到各領域,帶動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是適應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交叉融合趨勢不斷增強的必然要求,有利於克服科技創新資源分散、低效、重復的弊端,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搶佔先機、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需要。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科技實力競爭,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需要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才能搶佔科技創新的先機,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進而從根本上保障我國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從容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維護國家利益,確保我國現代化進程不被遲滯甚至打斷。

推動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需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質效向好的特征,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資源配置、基礎設施、科研平台、政策法規、技術標准、創新生態、科技人才等方面夯實基礎,有利於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充分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大的推動力、支撐力。

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積極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系統布局和整體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通過破除體制性障礙、打通機制性梗阻、推進政策性創新,顯著增強了各類主體創新動力,優化了創新要素配置,提升了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同時也要看到,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戰略決策、要素配置、力量組合、區域協同、開放合作等多個方面,既要堅持“全國一盤棋”,也要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敢闖敢試、先行探索。北京是我國科技基礎最為深厚、創新資源最為集聚、創新主體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北京“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近年來,北京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出了積極探索。

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強化戰略謀劃和總體布局,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有利於加速創新要素聚集、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實現創新驅動系統能力整合。近年來,北京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將科研項目的設立、問題的凝練、研究團隊的構建、科技資源的配置等各環節與國家戰略、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統一起來,確保科技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前行。同時,強化縱向聯動、橫向協同,推動各部門高效協同及政策銜接,強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牽引帶動作用,發揮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主平台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作用,形成創新合力。

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體融通創新,有利於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落地見效。近年來,北京從政策體系、體制機制、資金支持和人才支撐等方面構建起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工作體系,出台《北京市關於落實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實施意見》《北京市技術轉移機構及技術經理人登記辦法》《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等,用一系列務實舉措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的堵點。2023年,北京技術交易實現“雙突破”,認定登記技術合同突破10萬項、比上年增長12.1%,成交額突破8000億元、比上年增長7.4%,科技成果轉化邁向量質齊升新階段。

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三者在科技事業發展中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相互作用又相互促進。北京擁有豐富的教育、科技、人才資源,近年來推動高校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深入推進“破四唯”“立新標”,探索形成以創新價值、創新貢獻等為導向的人才評價辦法﹔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和首都發展重大需求,全方位吸引集聚更多科技人才,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涵養源頭活水。

進一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進一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需要在總結好、運用好相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找准突破口、著力點,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科技創新的系統性越強,對制度機制的要求就越高。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有利於促進各類創新主體緊密合作、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創新生態持續優化,提升體系化能力和重點突破能力,增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此,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中堅力量,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壓艙石”。要強化以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上發揮戰略支撐引領作用和重大原始創新效能。同時,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加強協同聯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進一步打通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為此,要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全球科技創新要素的匯聚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更好把科技力量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構建區域創新合作與交流平台﹔加強各區域間交流合作,圍繞“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強化京津冀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促進創新要素集聚水平的整體提升,建立特色化協同創新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推進科技創新必須具有全球視野,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要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以持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夯實國際合作基礎,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作者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1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